房各司,嘴角却勾起一抹冷笑。
"好,很好。"他轻声道,"传我命令,所有无故缺席者,一律革除官职,永不录用!"
"这..."徐凤略显迟疑,"若全部罢免,政务如何运转?"
周朔眼中精光一闪:"开科取士!凡代州,陈秦两国寒门子弟、普通百姓,凡能识文断字者,不论身份地位,皆可参加考试。此为临时之计,以后每年秋收之后都开科一次,各择优录用,充任各级官吏。凡代州官吏至里正每月月例上涨三成。他们不来,不信没人来!"
徐凤眼前一亮:"妙计!如此一来,不仅能解燃眉之急,更能打破世家对官场的垄断!"
政令一出,三地震动。
那些被世家压制的寒门才子纷纷走出茅屋陋巷,奔向考场。
他们中有饱读诗书的私塾先生,有精于计算的商贾子弟,甚至还有几位曾在世家为奴却偷偷识字的年轻人。
一月之后考试当日,考场外人头攒动。还有很多来不及赶来的只能等明年秋收之后了。
周朔亲自到场巡视,看着那些衣着朴素却目光坚定的考生,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这才是代州真正的力量,被压抑多年的民间智慧,终于有了出头之日。
考场内,数百名考生正襟危坐。考题由周朔亲自拟定,分为三部分:实务策论、算术计算和案例分析。
没有那些华而不实的诗赋文章,全是实实在在的为政之道。
"第一题,"监考官高声宣读,"若遇灾年,官府当如何赈济灾民,同时防止奸商囤积居奇?"
考场一角,一个瘦削的青年眉头紧锁,笔走龙蛇。
他叫崔琰,曾是陈家马厩的养马人,因偷偷学习识字被赶出府门。
此刻他笔下如有神助,不仅提出设立平价粮仓、严查囤积的具体措施,更建议建立灾情预警机制,防患于未然。
算术部分,一道计算军粮调配的题目难倒了大半考生。
崔琰却迅速推演出最优方案,甚至标注出几条可能的运输路线及其风险点。
最后一题案例分析,描述的正是一年前代州被破时的情形,要求分析失败原因及应对之策。
崔琰的答卷与众不同——他不仅指出守军布防的漏洞,更从陈秦两国的军事传统、将领性格入手,推测出当时敌军的进攻路线和战术意图。
"此人非同寻常。"阅卷的徐凤看到这份答卷时,手指微微颤抖,"主公请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