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般不知疲倦地搬运着矿石。每一块矿石都承载着建设新中国的伟大梦想,它们就像是构筑未来大厦的基石,一块都不能少。他的脸上写满了坚毅,汗水如断了线的珠子,不停地从额头滚落,但他的眼神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之意。那坚定的目光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信念: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他不仅仅是在完成一项工作,更是在为新中国的工业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据当时的一些资料记载,大炼钢铁时期,很多地区由于缺乏经验和技术,面临着种种困难,但像姬黎明父亲这样的积极分子,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奉献精神,不断尝试、不断改进,极大地推动了钢铁产量的增长。即使工作强度极高,每天工作时长常常超过12个小时,他也从未有过怨言。他深知钢铁是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多炼出一块钢铁,国家的脊梁就更硬朗一分。
在人民公社的建设大潮中,他同样是一名积极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宛如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规划农田的耕种布局,到组织大家齐心协力参加集体劳动,他总是第一个到达现场,最后一个离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时,他已经开始忙碌地安排一天的工作;当夜幕像一块黑色的绸缎悄然降临,他还在田间地头检查当天的工作成果,思考着明天的计划。他的行动如同明亮的灯塔,为周围的乡亲们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他积极向乡亲们宣传人民公社的优势和意义,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每一个人。在农田劳作时,他总是主动承担最艰苦、最繁重的任务。比如在灌溉农田的季节,他常常彻夜守在水闸旁,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充足的水源。那时候,没有先进的灌溉设备,全靠人力和简单的工具,而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不怕脏、不怕累。他的这种奉献精神不仅体现在体力劳动上,还体现在对乡亲们的关心和帮助上。有些家庭劳动力不足,他就主动组织大家互帮互助,确保每一个家庭的农田都能按时耕种和收获。他那雷厉风行的作风,让大家看到了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那严谨认真的态度,展现出退伍军人永不褪色的军人作风。
从社会学的角度深入剖析,姬黎明父亲的这种行为无疑是当时社会价值体系高度凝聚个体力量的典型代表。在那个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主导下的时代,个人就像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紧密地嵌入到国家发展这一宏大叙事的齿轮之中,不可或缺且至关重要。每一个个体的奉献与付出,都被视为推动国家这部庞大机器向前运转的重要动力。他的奉献不仅仅是个人基于良知和责任感的自主选择,更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