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了某种记录仪,实时更新着全球范围内的融合进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一批适应者,约占总人口的0.7%。"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某种超越人类的韵律,"主要集中在曾经接触过青铜器或玉器的群体。"
顾瞎子的尸藓突然从培养皿中升起,在空中凝聚成一个模糊的人形。它不再是真菌的集合体,而是某种纯粹的能量生命,可以通过青铜网络自由移动。
"我们低估了系统的设计初衷。"它的声音直接传入众人的意识,"青铜文明从未想过取代人类,它只是在等待一个合格的继承者。"
第三节:新纪元的序章
三天后,全球范围内的异变逐渐稳定。
青铜花全部凋零,但在它们生长过的地方,留下了微型的"种子库"——任何人只要触碰这些种子,就能自主选择是否接受融合。令人意外的是,超过60%的接触者在了解真相后,选择了接受。
苏晚晴站在黄浦江畔,望着恢复平静的江水。她的意识可以轻易延伸到江底,感知到那座青铜井的废墟下,仍有微弱的能量脉动。它不再是控制节点,而更像是一个"存档点",记录着人类与青铜文明的第一次正式接触。
"我们接下来该怎么做?"她轻声问道。
陆远走到她身旁,右眼的数据流微微闪烁。"系统解锁了技术库,但并未强制灌输。它给了我们选择权——哪些技术可以应用,哪些需要暂缓,甚至哪些应该永久封存。"
他抬起手,掌心浮现出一幅全息投影——良渚时期的玉琮制作技术、商周的青铜量子记忆法、汉代的金缕玉衣纳米构造……每一样都足以颠覆现代科学,但同时也伴随着伦理与风险。
"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本身。"张海峰的声音从后方传来,他的身体已经完全适应了新的结构,金属与血肉的融合再无隔阂,"而是如何确保这种进化不会撕裂人类社会。"
林三酒的影子——现在应该称为"观测者"——平静地补充道:"历史证明,任何技术跃升都会伴随动荡。但这一次,我们有机会提前规划。"
顾瞎子的能量形态在空中缓缓旋转,散发出柔和的玉光。"青铜网络已经进入休眠模式,它不会主动干预,只会在我们需要时提供支持。剩下的路,得靠人类自己走。"
微风拂过江面,泛起细碎的波纹。在普通人眼中,世界似乎恢复了原状,但在那些已经融合的个体看来,一切都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