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的深厚积累,以及对苏睿提供的突破性思路的深刻理解。
他缓缓抬起头,目光如炬,坚定地看向围坐在会议桌旁的 “星途科技” 团队成员,以及一同前来的科学院同事们。
这些人,有的是与他并肩作战多年的伙伴,有的是在各自领域造诣颇深的专家,此刻,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宏身上,带着疑惑、期待与些许的不安。
李宏深吸一口气,胸腔中似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的声音洪亮而有力,
在会议室里久久回荡:“我在此立下军令状,一个月之后,可控核聚变的样品必将面世!”
此言一出,会议室里瞬间炸开了锅。
有人手中的笔都不自觉地滑落,面露惊讶之色,毕竟这听起来实在太过大胆,一个月的时间,对于攻克可控核聚变这样的世纪难题而言,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更多的人,在短暂的震惊后,从李宏坚定的眼神中看到了希望,
那是一种对科研的执着与自信,让他们不由自主地选择相信李宏的判断,相信在这看似不可能的时间期限内,真的能创造出奇迹。
其实,李宏并非托大。
苏睿所给的资料详细且全面,不仅涵盖了核心的技术原理,
还对实验步骤、参数设置等关键环节做了清晰阐述。
对于这些顶尖的科学家们而言,按照资料按部就班地开展研究,一个月的时间看似紧张,实则足够。
随后的日子里,“星途科技” 公司的实验室灯火通明。
李宏带领着团队成员们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工作中。
在调试高精度的粒子对撞机时,他们运用先进的超导加速技术,
将粒子的加速能量精准地控制在 1.2 TeV(太电子伏特),这一能量级别能够让氢同位素离子以极高的速度碰撞,为核聚变反应创造条件。
负责能量监测仪的科学家时刻紧盯屏幕,上面显示着装置内部的实时能量数据。
当等离子体温度达到 1.5 亿摄氏度时,能量输出开始出现波动,
在短时间内,输出功率从预期的 50 兆瓦下降至 42 兆瓦,波动幅度达到了 16%。
根据理论计算,此时的能量约束时间应维持在 0.8 秒左右,可实际监测数据显示仅为 0.65 秒,这表明能量损失较预期更快。
“能量输出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较大波动,且能量约束时间低于预期,需要微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