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了亚历山大,两人相视一笑而别。
亚历山大一行人向400多里外的邯郸飞驰而去,三天之后,就到达了邯郸。
邯郸城肇起于商,是黄河以北最大的城市,在商代早期建都于邢(邢台)的数百年间,邯郸一直为畿辅之地。《竹书纪年》中,就有商末在邯郸建离宫别馆的记载,证实邯郸城至少已有1100年的建城历史。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于邯郸,如今,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使赵国成为北方强国,人口320万,拥兵30万人。不过赵国因为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山区,所以粮食一直都比较匮乏。
此次来赵国,亚历山大也只是顺路过来看看,他的最终目标是乐毅,而乐毅现在应该还在中山,但应该没有出仕中山国,不然赵武灵王恐怕就不会那么顺利了。不过,到了邯郸之后,才听说此时赵国正大举进攻中山国。公元前305年,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兵分二路,南路军队由赵武灵王总领,以赵袑统领右军,许钧统领左军,赵章统领中军,向中山国腹地出击。北路军队由牛翦统率骑兵组成的军团,赵希统率胡、代兵马。赵与率军前往陉县(后世河北省无极县东北),骚扰中山国的大后方。北路军队在曲阳(后世河北省曲阳县城西)会合,攻取了丹丘(后世河北省曲阳县西北)、华阳(后世河北省曲阳、涞源西南)与鸱之塞(后世河北省华阳县东北)。
赵武灵王总领的南路军队,取得了鄗、石邑(后世河北省鹿泉市南)、封龙(后世河北省元氏县西北)、东垣(后世河北省正定县)。此次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土,迫于无奈,只好割让四邑求和,赵国因为一时无法控制占领的中山国腹地诸邑,答应求和的要求,在取得四邑之后,便暂时撤军而回。
此时两国激战正酣,为了安全考虑,亚历山大准备先待在邯郸一段时间,因为这一战离结束也不久了。亚历山大随便选了一家酒楼,在此落户,然后打算四处走走,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名士和贤人。
“店家,请问邯郸城里有没有居住着什么名士啊!”
“我只是个开店做生意的,对这些并不了解,不过据说城东有一个叫剧辛的少年,城北有一个叫公孙龙的少年,都是博学之辈,他们与赵国最年轻的大夫庞煖是好友,经常一起讨论学问。这几个人亚历山大都知道,公孙龙算是哲学家,既是道家又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剧辛是与乐毅、郭隗、邹衍齐名的人物,庞煖是道家隐士楚国人鹖冠子的徒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