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发出足够、稳定的电量就好。两家都喜欢建设燃油发电站,简单省事儿,维护起来很便利。
但是随着杨山带动的几家工厂进入香江后,这种情况就变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工厂对充足稳定的电力供应极其依赖,对电价也越来越敏感。更确切的说,如果没有杨山,那几家高耗能的工厂压根就不会在香江落户。
所以嘉道理也在慢慢转变,他前年与北边签署供电协议后开始布局燃煤发电站,据说已经准备在他的青山发电厂设计建造。
“你的那个半导体厂也会继续扩张吗?”嘉道理问道。
“近期不会了。”杨山摇摇头。
越同半导体大规模扩张了五年,在制程工艺上已经被德州仪器与英特尔那帮厂商甩开了整整一代,趁着这次设备更新换代的契机,杨山打算在内功上下些苦功,把更多的营收投入到研发中,尽快追回来。
比尔门奇主管的EDA(芯片设计工具)系统部门弄出了一些成绩。杨山打算让这个部门独立出去,并且把办公地点挪到美丽国那边去。
杨山打的如意算盘是想把美丽国那些半导体工厂的芯片设计部门集合到一起,成立一个EDA联盟。随着芯片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手工设计芯片几乎成为不可能,所有工厂都依赖计算机程序辅助。
成立联盟,就是为了让多家工厂站在同一平台上用同一种语言对话。
当然,这个联盟是非盈利性质的,授权费那三瓜两枣杨山也看不上,而且其他厂商也不太可能会给。甚至有可能为了维持这个松散的联盟,杨山还要自己掏钱。
之所以这么做,杨山的目的很单纯,他想通过这种方式拉近越同半导体与美国企业的关系,最好能被认可为联盟企业,彻底融入到那个圈子里去。
对于越同半导体未来的发展,杨山也有自己的打算。那就是停止横向扩张,加速纵向发育,拓展与产业链上下游的联系。
现在越同半导体的体量已经够大了,拿到全世界都数的上,不再会被设备厂商轻视。所以杨山要求研发部门与上游的设备制造商深入接触,从原来的被动接收设备,改为采购定制化设备,甚至是参与新设备研发。
尤其是光刻机,这个电子制造业上的明珠如今已经凸显其霸主地位,十年前十多万美元就能轻松买到,现在举着上百万都要排队等。
未来嘛,呵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而在下游领域,施莱纳总经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