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斤,今年家家户户都能吃饱?”
“哈哈哈,那这可真是太好了!”
“农民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他们能吃苦能受累,但日子过得却是……”他摇摇头,没有说下去,但眼神里的唏嘘不言而喻。
他亲身经历过农场的苦日子,深知农民的不易。
刘青山放下茶杯,迎上朱中华关切的目光,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知道,朱中华问的不是客套话,而是发自内心的牵挂。
刘青山坐直了身体,声音沉稳而有力,“叔,您放心!弯河,好着呢!比任何时候都好!”
“平均亩产455斤,这是真的,千真万确!金黄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把麦秆都压弯了腰!有些能干的,每亩地打的粮食都超过了500斤!”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家家户户的粮缸都堆得冒尖尖,麻袋都塞得满满当当!”
“再也不用眼巴巴等着公社发救济粮了,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馍!”
刘青山喝了口茶,又笑道:“吃饱饭只是第一步!叔,您是不知道,现在弯河人的精气神都不一样了。”
“人人眼睛里都有光,走路都带风!”
“以前是愁眉苦脸等救济,现在是起早贪黑奔小康!”
朱中华开怀大笑,“那可真是太好了,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条路子是真走对了!我估计,不久的将来,等全国的农村都实行分田到户,那农民们就都不会饿肚子了!”
“会的,肯定会的。”
“嗯。对了,我看报纸上说你们大队现在还搞了个招待所?还有饭店是不是?”
“对。”
刘青山点头,“开了有一个多月了吧,是我们整个大队社员们集体集资开的企业。”
“社队企业啊?那生意怎么样?”
“好!”
“到底咋好,你仔细给我讲讲……”
刘青山就吧嗒吧嗒又开始讲了起来。
讲如今每天去弯河考察取经的单位有多少……
讲如今每天去华山公司买饲料的人有多少……
讲招待所都住满了……
讲饭店的桌子一天能翻5回台……
讲华山公司的饲料生产线如今实行‘三班倒’……
等等等等。
他讲的兴致勃勃、滔滔不绝,朱中华听的兴趣盎然、喜笑颜开。
不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