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个沉稳自信、眼神明亮的年轻人,朱中华心中感慨万千。
这几年,他过得压抑憋屈,如同困在泥沼。
堂堂一个大学教授,本该在窗明几净的校园里传道授业,过着受人尊敬、体面优渥的生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却被打发到大西北的农场,喂猪放牛,割草种地。身体上的劳累尚可忍受,精神上的屈辱却如影随形——时不时被拉出去批斗,被一群大字不识的粗鄙之人“教育”。
那些粗暴蛮横、卑鄙无耻的手段,每每想起,都让他心头如堵,难以释怀。
而刘青山,
就像这几年灰暗生活中骤然亮起的一束光,除了“解放回城”这件大事,最让他感到由衷喜悦和骄傲的,就是眼前这个年轻人了!
他才二十出头啊!
却接连写出多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诗歌、小说皆有建树。
短短一年间,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山村青年,一跃成为名扬全国、拥有无数读者的天才作家!
这份才华,这份成就,令人惊叹!
更让他动容的,
是刘青山身上那股不屈的韧劲和铮铮风骨!
被人冒名顶替,夺走了本该属于他的大学机会,如此深仇大恨,他竟能隐忍不发,蛰伏待机。
最终,
他凭借一部力作,将真相大白于天下,将作恶者绳之以法,堂堂正正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
这份心性之沉稳,意志之坚毅,让朱中华自愧不如。
他简直难以想象,这一年里,刘青山是如何在背负着如此深重的屈辱与仇恨下,还能保持旺盛的创作力?
还有他那份令人敬佩的骄傲!
燕京大学主动抛来的橄榄枝,他竟能断然拒绝!
执意要再次参加高考,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堂堂正正地迈入那座最高学府的大门!
这份傲骨,这份自信,让朱中华在初闻时既感惋惜,又无比震撼。
惋惜,是因为他知道高考恢复后的头几年,竞争是何等惨烈。
十年积压的考生如过江之鲫,“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绝非虚言。
他担心刘青山的选择过于自信,甚至有些鲁莽。
忧虑,则更多是为女儿朱霖。
他无比希望刘青山能早日来京,两个年轻人能朝夕相处,感情稳固。
若分隔两地,变数实在太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