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他呢!农民兄弟能吃饱饭是好事!咱城里人买粮买菜不也便宜点?”
“便宜?我看悬!报纸上说这是搞单干,破坏集体,弄不好粮食更紧张!”
“瞎扯!我老家亲戚来信了,说今年麦子收成特别好!就是担心政策变……”
“我看难说!没看省里的报纸都变来变去吗?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谁知道最后刮哪股风?”
“看看!理论家都说了,这是动摇根基啊!方向错了,后面全完蛋!”
“你看人《光明日报》定的调子!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选择!弯河的例子摆在那儿,增产增收是事实!”
“啧啧,你看看这说的,‘挖社会主义墙角’,这帽子扣得够大!”
“我看呐,就是眼红!农民日子刚有点起色,就有人坐不住了!”
“话不能这么说,报纸上讲的也有道理,集体力量大嘛,都单干了,水利、机械怎么办?”
……
社会各界人士都依据各自的信息来源,对这场争论进行着解读和再传播。
支持者、反对者、担忧者、观望者,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嘈杂的、方向混乱的舆论漩涡。
这股漩涡的中心议题虽然是农村的“包产到户”,但其影响却实实在在地搅动着城市社会的神经,让许多人感到困惑、焦虑甚至无所适从。
这种“乱”,
是信息传播不对称造成的认知混乱,是不同立场和利益诉求的碰撞,更是对未来政策走向不确定性的普遍担忧。
它像一层浓厚的迷雾,笼罩在各个城市上空。
就在这舆论近乎沸腾失控时,两个一直保持沉默的权威声音,终于不再沉默!
先是《人民日报》!
8月2日这天,《人民日报》在头版二条位置,发表了一篇文章。
标题并不惊悚,却沉稳有力。
——《尊重实践,尊重群众的选择——对当前农村生产责任制探索的一点看法》
文章没有参与那些激烈的争吵,而是以一种高屋建瓴的姿态,肯定了基层群众,也就是弯河大队的探索精神。
文中明确指出,
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一些地区根据实际情况试行的各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践中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显着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强调要“尊重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