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队的成功经验是“活教材”,要求各地必须立即组织干部、社员代表前往弯河实地考察学习,“真学、真懂、真用”,将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推广。
文章最后升华,
指出深化落实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仅是解决吃饭问题,更是为农村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为发展社队企业、实现农工商综合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西北省广大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
这篇报道,如同省委意志的具象化,带着油墨的温热,再次飞向全省的每一个角落。
如果说昨天的紧急会议是在高层统一了思想,那么今天的这篇报道,就是将省委的决心和部署,毫无衰减、毫无偏差地直接传递到了最基层的神经末梢!
弯河大队那部刚刚消停没两天的电话,再次陷入了疯狂!
铃声比上次更加密集、更加持久!
这一次,打电话来的不再是饲料客户,而是清一色的来访请求:
“喂?弯河大队吗?我们是XX县XX公社的!明天想组织干部去你们那学习包产到户经验,方便接待吗?”
“喂?刘福来支书吗?我们是XX地区农业局的!后天带全区各县农业局长去你们那考察!请安排一下!”
“喂?找刘青山同志!我们是省农委的!要组织一个全省性的培训班,想请青山同志去省城讲课!介绍弯河经验!”
……
可是到了第三天,
《光明日报》上头版页面就出现这样一篇文章——《关于农村生产组织形式若干问题的思考》。
文章的标题并不耸人听闻,甚至带着某种理论探讨的意味:但内容,却字字如刀,锋芒直指正在西北乃至全国部分农村地区如火如荼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作者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家,文章开篇就引经据典,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出发,强调“集体化是社会主义农业的根本方向”,是“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
紧接着,文章将矛头直指包产到户!
将土地重新划分到户,实行家庭经营,实质上是“对农业合作化、集体化伟大成果的否定”,是“向小农经济的倒退”,是“历史的倒退”!
包产到户“极大地削弱了集体经济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使集体财产面临被分割、流失的风险”,“动摇了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基”!
文章最后上升到路线高度,警告道:“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