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凡那句“以国宝换国宝”的宣言,像一场十二级的文化与政治的超级地震。
通过现场数百名记者,手中的相机和第一时间发出的电报,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就以燎原之势,席卷了整个世界。
第二天。
巴黎所有报纸的头版头条,都被同一张照片所占据。
照片上,一个东方男人眼神锐利如鹰,嘴角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
他身边的女子,风华绝代,平静地捧着一幅神迹般的绣品。
而他们的对面,是法兰西的文化部长,卢浮宫的馆长,那张震惊到失魂落魄的脸。
《费加罗报》的标题,言简意赅——《来自东方的挑战者,剑指法兰西的文化伤疤》。
《世界报》则更加直接——《蒙田大道的审判:谁才是真正的强盗?》。
整个欧洲的舆论,瞬间被撕裂成了两个泾渭分明的阵营。
一部分保守的媒体和精英,愤怒地指责叶凡,狂妄自大,蛮横无理,将纯粹的艺术问题粗暴地政治化。
“这是对艺术的绑架!是对法兰西的公然羞辱!”
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
另一部分,更多更有良知的学者,艺术家以及普通民众,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
一场关于殖民历史,关于文物归属的前所未有的大讨论,在欧洲的街头巷尾,沙龙报刊,激烈地爆发了。
“我们为什么不能正视历史?那些本就属于中国的珍宝,难道不应该回家吗?”
“卢浮宫里有多少艺术品,是靠着船坚炮利,从别的国家掠夺而来的?今天,只是一个中国人站出来说了句实话而已!”
与此同时。
当消息跨越万水千山,传回到那片古老的东方大地。
四万万同胞彻底沸腾了!
“叶凡!”
“柳如雪!”
这两个名字,一夜之间响彻了大江南北!
从工厂车间,到田间地头,从大学课堂,到机关大院,无数人在收音机旁,在报纸前,激动得热泪盈眶!
王建国打来的越洋电话里,这位铁骨铮铮的老人,声音第一次出现了无法抑制的颤抖。
他没有说太多,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
“好样的!”
“你们为国家,为民族,扬眉吐气了!”
巴黎,爱丽舍宫。
法国文化部陷入了成立以来最巨大的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