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忙得脚不沾地,沈青黎和锦一也帮着秋收。
于是,全家老小又忙着脱粒,连三四岁的稚童,都抱着个苞米棒子,一粒一粒慢慢地摘,每个棒子上都脱得干干净净。
大伙儿震惊过后,便是狂喜,跟炸开了锅一样。
庄头更是激动,捧着苞米粒的手都在抖,眼底迸出强烈的光芒。
他拉着有经验的老农,商讨着如何沤肥施肥,提升地力。
其他几个庄子没这个庄子这么肥沃,但收成也在六担和八担之间。
沈青黎给佃户们每户送了十斤种子,剩下的,她扒拉出大半给凉州和雍州等地。
今年,玄甲军又开垦了不少荒地,也都是要留着种苞米,粮食足够了,就不会受制于晋元帝,要是有大战,也不怕军粮不够。
可只要能吃饱肚子,百姓有了归属感,也就不在意,他们到底是北燕子民,还是西晋子民。
沈青黎让几个庄头把种植苞米的步骤和该注意的事项,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编成手册之后,让人抄了好些份。
忙完这些,沈青黎也回到了宴王府。
咋瘦了这么多?让厨娘给您好好补一补,您啊,不许偷偷倒掉。
萧伯说道:商队来信,说有人也在闵州收苞米种子。
是昭王的人,他们收了大头,我们的人只收到四万斤,正运往长安。
她正愁苞米种子不够,景昭来送温暖了。
沈青黎想将苞米高产的事情宣扬出去,将苞米种子借给百姓。
沈青黎见状,不由问道:萧伯可是觉得有不妥之处?
如此高产的粮食作物,谁不动心?
那些高门大户为了分一杯羹,势必会从百姓手中收买粮种,不管是威逼,还是利诱,胳膊都拧不过大腿,在权贵面前,百姓如蝼蚁,根本护不住粮种。
一亩地差不多要四斤的种子,我借十斤,但来年秋收的时候,百姓需得还回来一t担,百姓拿户籍来领粮种,都会登记造册,他们画了押,便是由萧家庇佑,那些权贵惯来会权衡利弊,犯不着得罪萧家。
然而,萧伯还是有些担心。
沈青黎眼中掠过微光,轻勾着唇笑:所以,我们要先发制人,不给旁人发难的机会。
这是发生啥事了?
城门口,人流熙攘,络绎不绝,是传播消息最快的地方。
萧伯来到城墙下,指挥着底下的人,将告示贴到墙上。
有那心急的,跟了一路,这会儿抓心挠肝,大声喊道:这写的啥?有识字的不?赶紧说说。
人群里,有人应声,一个秀才模样的中年人正往前面挤,帽子都快挤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