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从嘉放下选举制度的草案,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潘卿。经义诗赋,是梁柱,不可或缺。然明算可理清赋税钱粮,格物可兴百工利器。”
“明法可定规矩绳墨,这些便是地基、是砖瓦、是榫卯!没有这些实学支撑,梁柱再美,大厦亦是空中楼阁,经不起风雨!”
他走到窗前,望着外面熙攘的街市:“你看看这潭州,因改良农具、推广白蜡、精进织造,百姓得以温饱,府库得以充盈,军械得以精良。此皆格物、明算之功!”
“正所谓格物致知,不违背圣贤之道!”
“若官吏只知清谈玄理,不通实务,如何治理这日益繁复的州郡?如何支撑本王北定中原、收复燕云之志?”
李从嘉转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潘佑、张泌等人。
“这科举,非仅为选官,更是要昭告天下,本王治下,唯才是举,不重虚名!能通经义治国者,本王敬之;能精算学理财者,本王用之;能晓格物兴利者,本王重之!此乃立国之本,强国之基!”
“纵有非议,亦当力排众议,推行到底!细则可再议,但此方向,绝不动摇!”
潘佑等人看着李从嘉眼中那份超越时代的决绝与清醒,心中震撼莫名。
他们终于明白,这位主君的雄心,远非割据一方,他要建立的,是一个脱胎换骨的新朝!
众人肃然,再无异议,躬身应诺:“臣等,谨遵王命!必竭尽全力,完善此制!”
时间在忙碌的政务与紧张的备战中飞逝。
当六月的骄阳炙烤大地,岭南传来的消息也如同这天气般灼热起来。
李从嘉推行新政的决心,从选拔人才开始。
岭南,梧州。
此地已成为巨大的兵站与粮秣转运中心。
滚滚西江上,来自荆湖、潭岳的粮船首尾相连,几乎堵塞了江面。
码头力夫赤膊上阵,喊着号子,将一袋袋沉甸甸的稻米、一捆捆锋利的箭矢、一箱箱闪着寒光的崭新钢刀卸下船,再装上等待已久的牛车、驮马。
空气中弥漫着汗臭、马粪味和粮食特有的干燥气息。
军营连绵数里,旗帜鲜明。
主帅秦再雄一身玄甲,立于高坡之上,鹰隼般的目光扫视着正在烈日下操演的军阵。
军阵分为两部:一部是经历过光州血战的永定军老兵,阵型严整,杀气内敛;
另一部则多由归附的岭南俚僚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