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当时正值雷雨交加,大雨浇下,这家伙竟然苏醒过来。
随后,被自家将士戴上枷锁押送至父皇面前。
父皇当面斥责他的罪行,他却大声回道:“国家覆灭,要杀便杀,无需多言!”
直至最后一刻,他对元**依旧忠心不二。
确实是一条忠犬!
回忆往事,痛骂陈友定,叙说往昔情谊,朱元璋与吴良的关系更加亲近了许多。
至少在吴良看来,是这样的。
原话省略,另述其意如下:
皇帝念及幼妹久病未愈,心中郁结难舒,如负重石,故思召吴祯归朝宽慰,却因病情紧急作罢。他深知吴祯昔日随军征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更需此人担当重任。纵然吴祯年事渐高,此番关乎幼妹生死存亡的大事,唯独此人可托付。
吴良受命传达旨意,并郑重承诺无论生死皆愿效命。朱元璋听罢,对这位旧部深感欣慰,举杯共饮以示嘉许。
与此同时,太子朱标亦为幼弟朱棣所作之事感到忧虑,担心其行事莽撞,有失分寸,甚至可能冒犯吴氏长辈。他代为致歉,并承诺即刻召回朱棣严加管教。
吴良离去后,父子二人一路相送至武英殿外。待朱标返回时,朱元璋的脸色已然转冷,显然对朱棣先前的行为余怒未消,此事尚未善终。
朱元璋表面上虽然暴躁,但内心城府极深,即便是心中怒火熊熊,面对吴良时依旧不动声色。作为一国之君,他在必要时能完美掩饰情绪,丝毫不显痕迹。
“速派人到龙江宝船厂查看四皇子是否掌控局势,若已稳定,立即叫他回来,就说形势有变,我有新计划告知他。”
朱元璋语气凌厉地下令,立刻有人领旨匆匆离去。
朱标本想劝阻,但思及父亲性情,最终选择沉默。他知道若不让朱元璋释放怒火,恐生变故,早些发泄反而更好。
吴良从宫中出来后,精神振奋,底气更足。他对朱元璋的话半信半疑,但心里已觉安稳。他此行并非真为争夺宝船厂,而是试探天子的态度。
从天子反应来看,他不过是受了些不明原因的影响,对兄弟俩稍有不满,意在警示,而非大动干戈。此举意在通过燕王掌控宝船厂,搜集证据,以使他们日后行事更为顺服,为备倭水师出征倭国铺路。
让吴良安心的有两个关键。一是皇帝不让吴祯回京当面交代,仅让他转达旨意,这表明皇帝并无真正针对他们的意图。若是想除掉他们,何不借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