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玉德对匠人的警示。”许砚秋忽然想起自己反复修改的小说开头,那些被凿去的华丽辞藻,何尝不是文字对他的“玉德”考验?
归程经过个园,陆辰安忽然停在「宜雨轩」前。假山石的皴法竟与陆琢玉雕刻的山子纹路一致,他望着石缝间生长的青苔,忽然顿悟:凶手可利用玉石的「沁色原理」,将毒剂注入古玉,接触人体油脂后活化——就像陆师傅说的‘玉养人,人养玉’,杀机藏在千年沁色的阴阳转化间。
手机震动,母亲发来微信:“今天跟着社区学刻玉牌,老师说我的握砣手法像你爸当年编县志时握笔。”照片里,老人面前摆着块青玉残料,上面用红笔描着未完成的“平安”纹——那是她在视力恢复后,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触摸儿子的文字世界。
深夜,许砚秋在玉雕坊客房翻开《玉纪》,书页间飘落的解玉砂在台灯下闪着微光。隔壁传来陆辰安与漆器师傅林漆匠的交谈声,他们正讨论如何将玉雕的“瑕疵利用”与漆器的“裱布层”结合,设计出“玉裂触发漆膜毒针”的诡计。
周明宇的消息悄然弹出:“‘新文心论坛’收到玉雕行业联名信,希望《淬刃》能展现‘玉德’与悬疑的融合——这正是传统工艺的现代破圈点。”许砚秋望向窗外,瘦西湖的波光映着玉雕坊的灯火,像无数块温润的玉片散落人间。他忽然想起陆琢玉说的“玉不琢不成器”,写作者何尝不是在雕琢文字?需要像玉匠那样,尊重每个字的天然肌理,在琢磨中让文字焕发本真的光芒。
他提起笔,墨在宣纸上洇开一个温润的“玉”字,笔画间的留白处,仿佛能看见陆琢玉凝视玉璞时专注的眼神:“陆琢玉的桯钻触到玉料的瞬间,解玉砂与青玉摩擦的轻响,像极了《诗经》里‘如切如磋’的古老韵律。那些在玉肌上游走的刻刀,是匠人写给时光的情书——就像我们写故事,每个字都该有玉般的温润与坚韧,经得起岁月的琢磨,耐得住时光的品鉴,在读者心里,成为永不蒙尘的精神良玉。”
墨痕未干,案头的「大禹治水图」山子忽然映出窗上的蝉影,宛如玉筋间的金丝在轻轻颤动。许砚秋知道,这一章写下的不仅是悬疑诡计,更是对文字“玉德”的追寻——就像玉石需要经过千万年的沉淀与雕琢,好的故事也需要耐心与敬畏,让每个字都成为时光的结晶,在千章长卷中,永远闪耀着温润而坚韧的文心之光。
远处,大明寺的钟声穿过园林,与玉雕坊的砣机声交织。许砚秋合上笔记本,案头的解玉砂在台灯下投出细小的影子——那是下一章的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