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与后世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相比,80年代的大学生如果想进入体制内,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大学期间就开始经营关系、讨好校方。
只要获得学校的推荐,毕业后就能直接被分配到理想的政府部门工作,完全不需要经历后世那样残酷的考试竞争。
早在70年代末期,有一批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中有的是在高考恢复后历经千辛万苦才考上大学的大龄青年,有的是来自农村、家庭负担沉重的寒门学子。
这些学生比其他同学更早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毕业分配时,他们会优先考虑收入较高、待遇稳定的工作岗位。
税务部门在众多单位中格外受他们欢迎,在普通老百姓们朴素的认知里,饿着谁都饿不着税务部门的人。
但在“统包统分”的大学生分配制度下,毕业生们其实根本没有多少选择去哪里工作的自由,学校一纸分配通知书下来,让你去边疆就得去边疆,让你去东北就得去东北。别说学生自己没得选,就连接收单位那边也是一样被动,学校分给你哪个学生,你就得接收哪个学生。
这种完全由学校主导的分配方式,要到90年代“双向选择”全面推行后才会改变。当然,也有极少数人不甘心完全听天由命。要么是家里有背景、有关系的学生,可以暗中运作;要么就是那些特别会来事的学生,整天往系办公室跑,帮老师端茶倒水、跑腿办事,变着法儿地讨好系领导。
虽然北大经管系才刚刚成立,厉以宁教授当上北大经管系的系主任才不到一年,但他早在30年前就留校任教了,教授的课程非常广泛,讲授过30余门课程,还通过电视给全国人民开过线上讲座,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北大教授中数一数二的。
前几年,厉以宁作为学校里颇有话语权的经济学教授,自然成了不少学生重点“攻关”的对象。那些想留在燕京或者分配到好单位的学生,没少往他办公室跑。今天送点家乡特产,明天帮忙整理资料,久而久之,厉教授的人脉不知不觉间就越来越广了。
喜欢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1986:学霸的黄金年代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