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闻风丧胆。
然而,战争的局势并没有因为这一场胜利而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李正己在叛乱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他的儿子李纳继承了他的位置,继续与朝廷对抗。
而田悦则在魏州城坚守不出,凭借着坚固的城池和充足的粮草,与朝廷的军队展开了长期的对峙。
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被卷入了这场叛乱的漩涡之中。李希烈,这个野心勃勃的藩镇将领,早就对朝廷心怀不满。
此次,他看到朝廷忙于应对河北的叛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在暗中与李惟岳等人勾结,准备随时发动叛乱。
唐德宗为了安抚李希烈,任命他为南平郡王,并让他出兵讨伐梁崇义。
梁崇义是山南东道节度使,一直以来都对朝廷忠心耿耿。但李希烈却觊觎他的地盘,于是在接到朝廷的命令后,毫不犹豫地率领大军向梁崇义发起了进攻。
梁崇义虽然兵力悬殊,但他毫不畏惧,带领着山南东道的将士们奋起抵抗。然而,由于实力相差太大,梁崇义最终还是兵败自杀。
李希烈占领了山南东道后,并没有满足于朝廷给他的封号,反而更加嚣张跋扈,公然与朝廷对抗。
公元782年,建中三年,战争的局势变得更加错综复杂。朱滔,这位范阳节度使,原本是奉命讨伐李惟岳的,但由于朝廷在战后对他的赏赐不公,他心怀怨恨,转而与李惟岳的旧部王武俊联合,共同反叛朝廷。
他们的军队在河北地区势如破竹,很快就攻占了大片领土。
李希烈看到朱滔和王武俊的势力越来越大,也不甘示弱,在这一年公开反叛朝廷,自称建兴王,与河北的叛军遥相呼应。
一时间,大唐的天下,叛军四起,朝廷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在这场叛乱的风暴中,无数英雄豪杰被卷入其中,他们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晟,这位神策军都知兵马使,原本是朝廷的一员猛将,在战场上屡立战功。
然而,面对如此复杂的局势,他也感到力不从心。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战友们在战场上牺牲,看着百姓们在战火中流离失所,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马燧和李抱真,这两位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也因为战争的压力和朝廷的猜忌,逐渐产生了矛盾。
他们在战场上各自为战,无法形成有效的合力,使得平叛的进程变得更加艰难。
而那些曾经对大唐忠心耿耿的藩镇将领们,在这场叛乱的风暴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