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令邓景山和淮西节度使王仲升在刘展赴任途中设伏擒拿。
这一密谋不幸泄露,刘展得知后大为震惊和愤怒。他意识到自己已陷入"进退皆死"的绝境——如果遵命赴任,可能会被埋伏擒杀;如果抗命不遵,则坐实了谋反的罪名。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刘展决定铤而走险,于上元元年十一月甲午举兵反叛。
## 四、军事行动进程
刘展叛乱可分为三个阶段:
### 1. 初期迅速扩张阶段(760年11月-12月)
刘展起兵后,迅速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他率部攻占润州(今江苏镇江)、升州(今江苏南京),击败朝廷派来镇压的将领李峘、邓景山。朝廷军队节节败退,刘展在短时间内控制了长江下游大片地区。
这一阶段的成功得益于几个因素:一是刘展对江淮地区地形和军情的熟悉;二是他平日治军有方,部下愿意效死力;三是朝廷军队准备不足,且各节度使之间缺乏协调配合。
### 2. 相持阶段(761年1月-2月)
随着刘展势力的扩张,朝廷开始调集更多兵力进行围剿。平卢兵马使田神功奉命率精兵南下,与刘展军队在淮南一带展开激战。此时刘展的攻势开始受阻,战局进入相持阶段。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江淮地区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刘展军队为维持战争需要,不得不加重对控制区的征敛;而朝廷军队同样需要大量粮饷,导致百姓负担沉重。战乱还造成交通中断,影响了漕运,对唐朝中央财政造成冲击。
### 3. 失败阶段(761年2月-3月)
上元二年(761年)正月,田神功率领的平卢军发动总攻。刘展在决战中兵败,被迫放弃扬州,向江南撤退。二月,刘展在今天的苏州一带被田神功部将贾隐林追击擒获,随即被处死。其残余势力不久后被彻底平定,叛乱历时约四个月即告终结。
刘展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一是长期作战导致兵员和物资损耗严重;二是缺乏稳固的后方基地和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三是未能获得其他藩镇的响应,孤军奋战;四是朝廷调集了战斗力更强的平卢军参战。
## 五、叛乱的性质分析
刘展叛乱具有明显的"被迫反叛"特征,与传统的蓄谋叛乱有所不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先,从动机看,刘展并非早有预谋,而是在得知朝廷密谋擒杀自己后,为求自保而被迫起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