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军退守大智门一带。双方便在此互相胶着对峙。
朝廷得知双方军事胶着,新军竟无可奈何?对此清廷内部对是否起用袁世凯产生分歧。奕匡、那桐、徐世昌等力主启用袁世凯,认为其掌控北洋军,是唯一能镇压起义之人。载沣虽疑虑重重,但面对革命军迅速蔓延的压力,被迫于10月14日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却以“足疾未痊”为由拒绝,提出六大条件:1 明年召开国会2组织责任内阁3开放党禁4 宽容武汉起事人员5 授予前方军事全权6保证粮饷供给。这些条件实质是要夺取清廷军政大权,迫使载沣退位、奕匡内阁下台。清廷无奈妥协,摄政王载沣于10月27日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节制所有赴鄂军队;11月1日,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全面掌控清廷实权。
汉口保卫战期间(10月18日到11月27日),10月22日,湖南、陕西两省首先响应武昌起义,宣布独立,同月内,江西、山西、云南也相继宣布独立。至此,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联成一块,山西、陕西两省联成一块,云南则在西南地区呼应,革命浪潮向华东和华南地区迅速扩展。此后浙江、贵州、江苏、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先后宣布独立,至11月27日四川宣布独立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全部光复,处于清廷统治下仅剩清廷江南提督张勋镇守的南京。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南北对峙的局面就此形成。
在全面得到朝廷实权后,袁世凯以钦差大臣身份代替荫昌指挥清军作战。 一面以武力攻占汉口、汉阳,威慑革命军;一面通过唐绍仪与南方谈判,提出君主立宪方案。革命军方面,黄兴于10月28日从上海赶赴武汉,抵达汉口督师,并在11月3日的拜将仪式上,被黎元洪代表军政府委以战时总司令,接手抵御清军的攻击。11月9日,黎元洪都督电起义各省派代表到汉会议,筹组临时政府。同时,黄兴致电袁世凯,呼吁袁世凯拥护共和。11月13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任内阁总理。11月27日,汉阳被清军攻陷,革命军退守武昌。持续41日的阳夏保卫战,双方死亡人数超过五千人,其中,革命军阵亡将士四千两百人。由于革命军坚持共和,且南方各省革命势力不容小觑纷纷宣布独立后已经和中央形成南北对峙。孙中山回国后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虽然在袁世凯带领的清军下收复了汉口重镇,但双方在武力试探较量下袁世凯转而选择施压清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武昌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