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汗在率军攻宋的征程中,于攻打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钓鱼山上)时不幸命丧于此。这座险峻的城池,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让蒙古军队久攻不下,最终也成为了蒙哥汗的折戟之地。
蒙哥汗身死,蒙古帝国内部为争夺汗位陷入了激烈的纷争。在这动荡的局势中,忽必烈凭借着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于中统元年三月,在开平(今内蒙古正兰旗东北闪电河北岸)登上汗位,成为元世祖。登基之后,忽必烈展现出非凡的治国理念,他极为重视人才,大力重用汉人将帅、谋臣。这些汉人能臣们熟知汉地的文化、制度与治理之道,他们为忽必烈的统治出谋划策,成为他统治的重要助力。
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忽必烈依据汉地的政治传统,积极依仿汉法,大刀阔斧地改革官制。他打破原有的一些旧有体制,建立起一套更为完善、高效的官僚体系,明确各级官员的职责与权力,使得政务处理更加有序、高效。同时,他努力确立中央集权,将权力集中于中央,加强对各个地区的有效控制,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根基。通过这些举措,一个由蒙汉统治阶级联合组成的新王朝——元朝,正式建立起来,为蒙古帝国的发展与延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忽必烈为了全力讨伐阿里不哥,稳定内部局势,暂时与南宋达成息兵修好的协议,为集中精力应对阿里不哥的挑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然而,南宋此时正深陷政治腐败的泥沼之中。朝政腐败不堪,奸臣当道,贾似道凭借着权术手段,得以擅权专政。贾似道掌权之后,疯狂地网罗亲信,构建起自己的势力网络。在其掌权期间,他更是极力打压陷害那些有功将领,一些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忠心耿耿的将帅,或被无端罢官,失去施展才华的机会;或被治罪而含冤而死,落得凄凉下场。
这种混乱的政治局面和恶劣的政治生态,致使南宋上下民心相悖。百姓对朝廷失去信心,怨声载道;将士们也因此心灰意冷,离心离德。原本稳固的战备体系也变得松弛,军事力量大打折扣。南宋就这样在腐败与内耗中,坐失了强兵固边的难得大好时机。
早在咸淳三年(1267年),南宋降将刘整就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察觉到了局势的微妙变化。他对南宋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深刻的理解,深知襄阳这座城市对于南宋的重要性。
在向忽必烈进献攻灭南宋的策略时,刘整特别强调了“先攻襄阳,撤其扞蔽”这一点。他认为,襄阳就像是南宋的咽喉要塞,如果南宋失去了襄阳,那么它就如同被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