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忽必烈那卓越的政治天分展露无遗。他敏锐地洞察到,当前局势下,拖延时间绝非良策,反而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给对手留下可乘之机,让对方抓住破绽。于是,他当机立断,毫不犹豫地下令加大围攻鄂州的力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震天,火光冲天,仿佛连天地都为之变色。进攻的蒙古军如同汹涌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涌向鄂州城墙,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和无畏的勇气。而守城的宋军则拼死抵抗,他们深知城墙一旦被攻破,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城墙上顽强地与蒙古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箭如雨下,刀光剑影间,不断有士兵倒下,鲜血染红了城墙,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
与此同时,忽必烈高调地对外宣称,临安已经成为了囊中之物。这番言论,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在江南地区引起了轩然大波,打破了原有的平静与安宁。不明真相的南宋朝廷听闻此消息,顿时吓得胆战心惊,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之中。一时间,朝廷内部人心惶惶,大臣们纷纷议论纷纷,有的主张坚决抵抗,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的尊严和领土完整;有的则倾向于求和,认为在强大的蒙古军面前,求和或许还能保住一线生机。最终,在主和派的力劝下,南宋朝廷慌了手脚,连忙派人进献岁币,并割地求和,希望能以此来换取和平,保住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就这样,忽必烈兵不血刃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他不仅成功震慑了南宋朝廷,还通过这一招虚张声势的策略,不战而屈人之兵,初步实现了自己的战略意图。在世人眼中,忽必烈似乎已经战胜了南宋,成为了这场战争的胜利者。
所以,当他决定撤军时,外界普遍认为他是得胜凯旋,带着荣耀和胜利的果实返回。而这一结果,不仅没有损害他在蒙古帝国内的威望,反而让他的名声迅速传遍整个蒙古帝国,一时间声名大噪,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
然而,即便取得了表面的胜利,忽必烈面前仍摆着一个棘手的难题——如何去接管蒙哥所率领的那支部队。这支部队由蒙哥从蒙古各部精心选取的精锐组成,他们训练有素,作战勇猛,实力强劲,堪称蒙古军队中的王牌。在蒙古的政治格局中,这支部队犹如一把关键的钥匙,谁掌控了他们,谁就拥有了巨大的军事优势。所以,无论是阿里不哥还是忽必烈,都对这支部队志在必得,纷纷派人前去“抢夺”,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麾下。
起初,由于阿里不哥势力的鼓动和支持,支持阿里不哥的人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