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六年(公元655年),长安城的暮春时节,柳絮纷飞如雪,而太极宫中却笼罩着一层凝重的气息。这座承载着大唐帝国中枢命脉的宫殿群,红墙黄瓦间暗流涌动,一场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权力风暴,正在幽深的宫室与巍峨的朝堂之间悄然酝酿。
此时的唐高宗李治,正值风华正茂却眉头深锁。自登基以来,这位年轻帝王始终被朝堂之上盘根错节的势力所困扰,而眼下后宫之中,一场关乎皇权根基的抉择更是让他寝食难安。王皇后出身太原王氏,自武德年间便与李唐皇室结下姻亲,其家族在关陇集团中地位尊崇。入宫十余载,她以端庄持重母仪后宫,将六宫诸事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朝中老臣们的敬重。然而,命运的齿轮在遇见武昭仪后开始悄然转动。武氏十四岁入宫为才人,蛰伏数载后重获君心,其过人的胆识与聪慧,不仅在政务上能为李治分忧,更以炽热的情感填补了帝王内心的孤寂。随着时间推移,李治心中"废王立武"的念头愈发强烈,他深知,这场皇后之位的更迭,早已超越后宫争宠的范畴,成为重塑皇权、打破朝堂旧有格局的关键一战。
面对如此重大的决策,李治决定召集朝中核心人物共商此事。李积、长孙无忌、于志宁、褚遂良,这些先帝李世民留下的顾命大臣,不仅是辅佐朝政的肱骨,更是关陇集团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态度,将直接影响朝堂风向与帝国的未来走向。然而,当宣召的旨意传至李积府邸时,这位年逾花甲的开国名将却称病推辞。李积戎马一生,历经高祖、太宗两朝,曾率军平定窦建德、王世充,又在玄武门之变中为李世民立下汗马功劳,其威望与智慧在朝中无人能及。他的缺席,犹如一记重锤敲在李治心头,让本就忐忑的帝王更加焦虑不安。
与此同时,在得知商议"废王立武"之事后,褚遂良的反应最为激烈。这位以"忠直"闻名的老臣,手持笏板立于朝堂之上,言辞恳切却态度坚决:"皇后出自名家,先朝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以语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且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他引经据典,从礼制纲常到君臣大义,字字句句都在扞卫着传统秩序。褚遂良不仅是贞观年间的名臣,更是《唐律疏议》的主要编撰者之一,其在礼法领域的权威,使得他的反对意见在朝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满朝文武听闻此言,一时议论纷纷,支持与反对的声浪此起彼伏,朝堂之上陷入僵局。
面对褚遂良的据理力争,李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他深知,若强行废立,必将招致满朝非议,甚至可能引发朝局动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