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虚之症),偶然路过,见花叶上凝结着晨露,便摘了几片叶子,泡水饮用。饮下片刻,竟觉喉间滋润,咳嗽轻了许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秋日金气肃降,那草的根部渐渐膨大,形如纺锤,表皮黄白相间。有个郎中路过莱阳,见此草形态,又闻其能止咳,便挖了一株,洗净切片——断面呈黄白色,质地疏松,有多数裂隙,如肺叶之孔窍;尝之味甘而微苦,嚼之有黏性,咽后喉部微凉。郎中沉吟道:“甘能补,苦能泄,凉能清热,此乃养阴润燥之品,归肺经无疑。”
冬日水气潜藏,百姓们仿照郎中的法子,将根部挖出晒干,储存起来。有户人家的小儿患了百日咳,咳得面红耳赤,青筋暴起,郎中用这草根配伍川贝、麦冬,煎汤喂下,三日后咳势大减。百姓们这才知,这是白先生化身为药,继续护佑他们,便称之为“莱胡参”(莱阳之胡地所生,功效似参)。
第四回 七情相济显神效 药脉初续救人命
莱胡参能治咳喘的消息传开,却也引来波折。有个货郎在外地得了一种怪病:口干舌燥,饮再多水也不解渴,大便干结如羊屎(此乃“肺燥肠闭”,肺与大肠相表里)。他听闻莱胡参神奇,便买了半斤,独自煎汤服用。谁知连服三日,症状竟无改善,反而觉得腹胀——原来他素来脾胃虚寒,莱胡参性凉,单用则伤脾阳,此乃“单行”之弊。
恰逢当年夏天,莱阳流行“暑燥夹湿”之症:百姓先是发热口渴,继而咳嗽痰多,舌苔厚腻。郎中想起《神农本草经》中“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之说,便试着用莱胡参配伍白术(健脾祛湿)、杏仁(降气化痰)。那货郎服了此汤,不仅咳嗽渐止,腹胀也消了——莱胡参得白术之助,养阴而不碍脾;白术得莱胡参之润,祛湿而不燥烈,此乃“相使”之功。
又有一妇人,产后失血过多,又染了风寒,咳嗽不止,痰中带血,面色苍白(气阴两虚兼外感)。郎中先用生姜、葱白解表,待寒邪去后,再用莱胡参配黄芪(补气)、阿胶(补血),连服半月,妇人咳嗽渐愈,面色也红润起来。这正是“相须”之妙:莱胡参养阴,黄芪补气,气阴双补,其效更着。
莱阳百姓渐渐摸清了莱胡参的性子:它虽好,却忌与萝卜同服——萝卜破气,会削弱莱胡参的补益之力(此为“相恶”);若遇着热毒炽盛者,需配伍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方能“相畏”其偏;而对于脾胃虚寒者,必加生姜、干姜(温中),以制其凉性(此为“相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