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然看见一丝金芒从孩子咽喉滑向丹田。
"红芪配附子,温阳救逆;加麦冬、五味子,敛气生津。"他边配药边讲解,"这孩子是疫病伤了元气,好比田里的苗被霜打了,得先把根保住。红芪固表,附子散寒,这是'相须';加麦冬防附子燥烈,便是'相畏'之妙。"三剂药下去,孩子居然能喝米汤了,消息传开,药庐外的红芪根堆成了小山。
有乡邻偷偷将红芪挂在门楣上,说能驱瘟神。李墨安本想阻止,却见挂了红芪的人家,果然少有染病的。夜里他梦见金马驹站在云端,金色的鬃毛里落下红芪花,每朵花瓣上都写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醒来时发现药杵正自个儿捣着红芪,药香漫过窗纸,在院里结成一层薄霜似的白气。
这场瘟疫持续了整月,待到立冬那天,最后一个病人痊愈时,药庐里的红芪刚好用完。李墨安在药圃里补种红芪籽,发现新翻的泥土里有细碎的金屑,混在根须间闪闪烁烁。他忽然懂了,所谓"七情和合",不只是药物相配,更是草木、神兽与人,在天地间达成的默契。
第七回 冬藏金根承古意 文献未载有真传
大雪封山时,李墨安带着药童进山采挖越冬的红芪。积雪没到膝盖,每一步都陷在"咯吱"声里,唯有红芪的枯枝在雪地里支棱着,像无数只指向天空的手。"祖父说,冬藏的红芪,根须里藏着三季的阳气。"他用特制的骨铲拨开积雪,"挖的时候得顺着根须的走向,不能伤了须毛,那是吸收金气的关键。"
在一处背风向阳的山坳里,他们发现了片从未见过的红芪林,根茎粗壮如小臂,断面泛着琥珀色的光。李墨安刚挖起一株,就见雪地里冒出串蹄印,比寻常马印小些,每步间距恰好三尺——正是金马驹的足迹。他忽然想起县志里那句"固阳红芪,其根有金纹者,可治五劳七伤",从前总以为是夸张,此刻却见红芪断面的纹路真如金线缠绕。
药庐的地窖里,新采的红芪码得整整齐齐。李墨安将不同时节采的红芪分装在陶罐里,贴上标签:"春分采者,味偏甘,补脾气;夏至采者,气偏盛,益肺气;霜降采者,性偏温,暖肾阳。"这些都是《本草纲目》里没细说的,是固阳人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就像牧羊人知道哪片坡的红芪能治风湿,农妇懂得用红芪花煮水催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腊月里,云游的老医官路过药庐,见李墨安用红芪配伍麻黄治风寒,连连摇头:"红芪补气,麻黄发散,这不是相冲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