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黄的“峻烈之性”(温燥、发汗、兴奋中枢)需通过配伍抵消,避免不良反应:
- 制约“温燥伤津”:
麻黄辛温,易伤阴津(尤其肺热、阴虚者),配伍寒凉药可中和:
- 肺热咳喘(痰黄、口渴):必配石膏(如麻杏石甘汤),石膏的大寒之性可清泻肺热,同时抑制麻黄的“助热”作用;
- 阴虚体质(口干、舌红少苔):需加知母、麦冬等养阴药,避免麻黄发汗进一步耗伤阴液。
- 缓和“发汗峻烈”:
麻黄单独使用易导致“汗出不止”,配伍甘缓药可制约:
- 几乎所有含麻黄的方剂均配甘草(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甘草甘平“缓急”,能减轻麻黄的发汗强度,同时保护脾胃(防发汗伤脾);
- 若需减少发汗但保留平喘/利水作用,可选用蜜炙麻黄(经蜂蜜炮制后,辛温之性减弱,润肺平喘作用增强),配伍时更适合咳喘兼津伤(如口干、痰少)者。
- 避免“兴奋中枢、升高血压”:
麻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升高血压、加快心率的作用,配伍时需警惕:
- 高血压、冠心病、失眠患者:应减少麻黄剂量(3g以内),并配伍平肝潜阳药(如天麻、钩藤)或镇静药(如龙骨、牡蛎),抵消其兴奋作用;
- 避免与含麻黄碱的西药(如感冒药中的伪麻黄碱)同用,以防叠加导致血压骤升或心律失常。
四、特殊人群的配伍禁忌与调整
- 孕妇:麻黄发汗力强,易扰动胎气,需慎用;若必须使用(如重症风寒感冒),需配伍安胎药(如紫苏、白术),且剂量≤3g,避免久用。
- 儿童与老人:儿童脏腑娇嫩,老人多气虚/阳虚,配伍时需“轻量+护正”:
- 儿童:麻黄剂量1.5~3g,加用太子参、山药等健脾药,防发汗伤气;
- 老人:若属阳虚外感(如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需加大附子剂量(温阳护正),减少麻黄剂量,避免“发汗伤阳”。
- 肝肾功能不全者:麻黄的代谢产物可能加重肝肾负担,配伍时需减少剂量,并加用养肝补肾药(如枸杞、桑寄生),且避免长期使用。
五、避免与西药的不良配伍
麻黄碱与部分西药存在药理拮抗或协同作用,配伍时需间隔使用(至少1~2小时)或调整方案:
- 降压药(如硝苯地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