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声音虽弱却透着生机:"似有暖阳在腹中游走,心也不那么闷了。"她伸手抚过腹部,眼中满是劫后余生的泪光。李郎中再诊其脉,尺部沉取已得和缓之象,如春风拂柳,寸部浮象渐收,似秋江澄碧,正是"阳生阴长"的佳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山谷深处,人参苗的根须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四周延伸,每道根须都泛着珍珠母的光泽,表面布满细小的绒毛,如无数微小的触手,探索着土壤的奥秘。根须末端生着细小的"感应球",球面上的绒毛状受体能精准捕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遇见铁元素,绒毛便化作赤色,如火焰跳动,对应心经;触到钙元素,绒毛转为白色,如霜雪凝结,对应肺经;碰到钾元素,绒毛变成青色,如松针滴翠,对应肝经。当根须探入山溪底的鹅卵石缝隙,竟将去年冬日冻死的草根一一唤醒,那些枯黄的草茎先是泛起淡淡的青色,继而抽出新芽,叶片边缘泛着与人参叶相似的金边,轻轻摇曳间,竟能听到细微的"簌簌"声,仿佛在吟诵《黄帝内经》里"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的章节。更奇的是,被唤醒的草根间,竟长出几株罕见的"连理草",两株草茎相互缠绕,如阴阳交泰,正是人参根须传递"阴阳平衡"之气的印证。
童子此时正坐在锦带上,用鹤羽笔在《灵枢》竹简上补写批注。鹤羽笔的笔杆由昆仑玉髓制成,笔尖蘸着用日月精华调制的"阴阳墨",笔尖掠过"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句时,锦带上的阴阳鱼突然投射出全息影像:只见上古先民观天象、察地理,以龟甲占卜节气;继而画面跳转至汉代,张仲景在油灯下推敲《伤寒论》,案头摆着晒干的人参;再转至唐代,孙思邈背着药篓在长白山采挖人参,白发童颜,仙风道骨;最后到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绘制人参图谱,笔下的人参根须与眼前的苗株一模一样。童子忽有所感,摘下腰间葫芦——此葫芦乃混沌初开时的瓠瓜所化,内有乾坤——将春分这天收集的"阴阳露"分作两份:一份呈半透明的琥珀色,内有金色光点如星辰游走,是为"阳露",取春分正午时分的阳光精华炼制,可补阳虚;一份呈幽蓝色,泛着清冷的荧光,内有银色光点如月华流转,是为"阴露",取春分子夜时分的月光精华凝成,可滋阴虚。他先将阳露洒在向阳坡的老松树下,松针上立刻凝出温暖的露珠,触之如春日煦风,松树周围竟长出成片的"扶阳草",叶片如火焰般向上舒展;再将阴露滴入背阴处的石缝,石缝中顿时涌出清凉的雾气,雾气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