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分压略高(仍以厌氧为主),蠕动频率低(3-5次/小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菌群特点与分类:
1. 优势转变:
- 厚壁菌门占比升至30-35%:尤其是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占比8-10%),专性产丁酸(占SCFAs的40%),修复远端肠黏膜。
- 拟杆菌门降至15-20%:因可利用的碳水化合物减少,转向降解宿主源性底物(如黏蛋白O-糖链)。
2. 特征菌属:
- 罗斯氏菌(Roseburia,5-7%):高效利用乙酸生成丁酸,与肠道运动协调性相关。
- 克雷伯菌属(Klebsiella,2-3%):条件致病菌,在黏液层受损时易过度增殖(>5%可引发炎症)。
有益性与有害性:
- 核心功能:
丁酸梭菌等通过丁酸增强肠平滑肌收缩力(提高蠕动效率10-15%),同时丁酸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促进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表达(蛋白含量增加20-30%)。
- 风险因素:
低纤维饮食导致黏蛋白降解过度,黏液层厚度从乙状结肠起始段的150μm降至直肠前的50μm,克雷伯菌等趁机侵入黏膜下层,引发憩室炎(发病率约10-20% in 50+人群)。
五、直肠与肛门:菌群的“终端防御带”
解剖与生理环境:
直肠长约12-15cm,肠壁最厚(0.8-1.0cm),末端连接肛管(长约3-4cm),内容物为成形粪便,pH 7.0-7.5,接近肛门处氧分压升高(微需氧环境),存在短暂高压区(肛门内括约肌压力约30-50mmHg)。
菌群特点与分类:
1. 过渡性菌群:
- 革兰氏阳性菌比例上升: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5-8%)、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3-5%),适应稍高氧环境,形成物理屏障。
- 专性厌氧菌仍占主导(70-80%):如拟杆菌属(15-20%)、梭菌属(10-15%),继续降解残余底物,产少量SCFAs(浓度约20-30mmol/L)。
2. 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0页 / 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