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此赋一经问世,便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晚唐的文学天空,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让杜牧在文坛崭露头角,“少年才俊”之名不胫而走。此后,他作诗取法杜甫、韩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为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科举之路:科场浮沉间的士人困境
(一)大和二年进士及第
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和不懈努力,大和二年(828 年),杜牧终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进士及第。这背后是他“焚膏继晷”“韦编三绝”的艰辛付出,是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梦想的坚定信念。在备考的过程中,杜牧日夜苦读,与书为伴,不断磨砺自己的文笔和才思。“十年磨一剑”,终于在这一年,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和对时事的深刻见解,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成功考取进士。当时的主考官是礼部侍郎崔郾,他在东都洛阳主持进士科考试时,听闻杜牧的才名,对其十分期待。然而,进士科的竞争异常激烈,众多才子都渴望通过这一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杜牧能够在这场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可见其才华非凡。据《唐摭言》记载,崔郾在宴请名士时,有公卿子弟推荐杜牧,称其文采出众。崔郾表示已经录取了头名,对方则称如果不能录取杜牧为状元,也应将其列为第五名。最终,杜牧虽未夺得状元之名,但进士及第的荣耀已足以让他在文坛崭露头角,也让他看到了实现政治抱负的希望。
(二)制举失利与仕途挫折
然而,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杜牧在制举考试中遭遇了挫折,制举是唐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特殊考试,旨在选拔特殊人才,其竞争更为激烈,也更能体现考生的综合素质和政治见解。当时崔郾主持贤良方正科考试,杜牧满怀信心地参加,但最终落选。这一结果对杜牧打击不小,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与当时朝廷中的政治势力斗争有关。李德裕等权贵对杜牧的政治立场或学术观点可能存在异议,从而利用其在科举中的影响力,阻挠杜牧通过制举考试。这使得杜牧的仕途一开始便充满了坎坷,“壮志未酬”之感油然而生。
(三)牛李党争中的身份困境
晚唐时期,牛李党争愈演愈烈,朝廷内部形成了以牛僧孺为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首的李党两大政治集团,双方相互倾轧,争权夺利,使得朝廷政治生态严重恶化。杜牧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身份颇为尴尬。他虽与牛僧孺有一定的交往,担任过淮南节度掌书记,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完全倒向了牛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