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残酷性。这句话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警示作用,成为千古名句,至今仍被人们广泛引用,提醒人们关注社会民生问题,重视政府的政策和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他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富有感染力。在描写人物或事物时,他能够抓住关键特征,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如描写捕蛇者蒋氏时,“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通过对蒋氏表情、语言和经历的细致描写,深刻展现了百姓在苛政下的悲惨生活,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二)哲学思想的转向
1. 天人观的唯物倾向
柳宗元在《天说》中指出:“天,积气耳。”这一观点明确否定天命论,认为天不过是由气体聚集而成,自然现象的发生并非由超自然的力量主宰。他进一步强调,“无功无作”、“非有以大过人也”,认为天地、阴阳、元气等自然之力,只是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并没有意志和目的,既不会对人施加恩赐,也不会降祸于人。这种对天人关系的唯物主义解释,是对当时传统天命观的挑战。在当时,天命论在人们的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人们往往将自身的命运归咎于天命,而柳宗元的观点则让人们从对天命的盲目迷信中解脱出来,认识到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他在《答刘禹锡天论书》中写道:“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明确阐述了天与人各司其职,互不干扰的观点,进一步表明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主要取决于人类自身的行为和决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积极面对生活和解决问题的哲学思考方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 儒家道统的坚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