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郊游时所看到的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羡慕。
他的羁旅行役诗则反映了他在宦游过程中的孤独、寂寞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这首诗通过对秋雨夜中雁声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他对后世诗人的影响深远,苏轼、陆游等后人在诗歌创作中都受到了他的影响。苏轼的诗歌中常常体现出韦应物的清幽淡雅的意境,陆游则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与韦应物的“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三)生命终章的顿悟与消解
临终前两年(790 - 792),韦应物的诗歌创作转向了更为深沉、空灵的境界。他逐渐看淡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和顿悟,如《简卢陟》:“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余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他的最后岁月里,他以一种超脱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终结,将诗歌作为自己生命的一种延续。
四、诗与政的双重镜像(综合透视)
(一)作为士大夫的韦应物
韦应物作为士大夫,始终秉持着儒家的“仁政”思想,关心民生,注重社会责任。“仁民爱物”的儒家实践贯穿了他的仕途生涯。
在地方治理中,他积极为百姓谋福祉,减免赋税,兴修水利,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体现了他对百姓的关爱和责任感。他注重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倡导廉洁从政的社会风气,为当时的政治生态注入了一股清流。
“直道而行”的为官之道是他坚守的原则。他敢于直言进谏,弹劾不法官员,维护了司法的公正和社会的稳定。在处理政务时,他坚持原则,不徇私情,赢得了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二)作为诗人的韦应物
韦应物的诗歌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着称。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描绘自然山水的清新之美和生活的细腻感受,使诗歌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
他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