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与资源的争夺变得激烈。尤其是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与史思明本人在权力分配上存在分歧,最终导致父子关系的破裂。
(2)部将的忠诚度危机
史思明采取高压政策统治叛军,使得许多部将对他的统治产生不满。这些部将中,不少人原本对安禄山忠诚,但在安禄山死后,他们对史思明的领导能力持怀疑态度。加之史思明频繁的猜忌与屠杀,造成内部士气低迷,部将的忠诚度受到严重动摇。
(3)地方势力的反弹
在北方地区,一些地方豪强与汉族士人虽然被迫与史思明合作,但内心并不真正效忠。他们表面上服从史思明的统治,实则在等待时机,试图恢复唐朝的统治或在叛军内部寻找自己的代理人。这些地方势力的潜在反抗,为史思明的政权带来了巨大隐患。
2. 外部压力与战略决策的失误
(1)唐朝的反击与策略调整
史思明在叛乱中虽然取得了若干胜利,但随着唐朝的反击逐步加强,叛军面临的压力与日俱增。唐玄宗逃亡蜀地后,唐肃宗李亨即位,迅速调整策略,调动各方资源对叛军实施反攻。尤其是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努力,使得叛军在多个战场上节节败退。
史思明在作战过程中,虽有一定的战术灵活性,但在面对唐军的有组织反击时,未能及时调整战略,依然采取被动的防守方式,导致其在战略上处于劣势。特别是在邺城(今河南安阳)战役中,史思明因决策失误,导致叛军主力被唐军围困,最终丧失了大片控制区域。
(2)与回纥的联盟破裂
史思明曾试图通过外交手段,拉拢回纥部落作为盟友,以对抗唐朝。然而,这一联盟并未长久,因利益分配问题,回纥最终倒向了唐朝一方,使得史思明不仅失去了重要的盟友,还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这一战略决策的失误,进一步加速了其政权的瓦解。
---
五、覆灭之路:骄兵必败的命运轮回
(一)邙山之战与关键逆转
1. 历史背景与战役过程
邙山之战是史思明叛军由盛转衰的关键战役,发生在公元761年的河南洛阳附近。在这一战役中,史思明试图通过进攻唐军的重要据点,重新夺回对中原地区的控制权。
战役背景:
史思明在称帝后,面临着唐朝的强大军事压力。尽管他曾数次击败唐军,但唐朝在战略调整与资源调配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史思明在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