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因此声望大增,他遣兵仗亲自在灞上迎接凯旋的唐军,称自己的家国,是由郭子仪再造。然而,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仅百姓遭受了劫掠,唐朝的国力也进一步受损。而且,安史之乱并未就此平息,叛军残余势力仍在河北等地负隅顽抗,唐朝的危机依然存在。
五、统治后期:内忧外患的困境(续)
李亨在权力与亲情的撕扯中日益衰弱。迁居太极宫后,唐玄宗身边的心腹高力士因“潜通逆党”罪名被流放巫州,陈玄礼则被勒令致仕,亲信宫女被悉数遣散。面对父亲的凄凉处境,李亨虽曾数次前往问安,却始终未能阻止李辅国对太上皇的政治孤立。宝应元年(762年)四月,唐玄宗在幽居太极宫仅半年后抑郁而终,享年78岁。李亨听闻噩耗,“号恸不止,因加疾”,本就病弱的身体更受重创,卧床不起。
此时,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张皇后早年曾与李辅国结盟打压异己,但随着李辅国权势膨胀,二人矛盾渐显。张皇后欲效仿武则天干政,在李亨病重之际,她试图联合越王李系发动政变:一方面以太子李豫“柔弱”为由,密谋废黜其储君之位;另一方面,计划诛杀李辅国及其党羽程元振,将宫廷禁军掌控于己手。
然而,消息走漏至李辅国处。宝应元年四月十六日,李辅国与程元振抢先发难,率禁军入宫控制局势。张皇后逃入李亨寝宫寻求庇护,李辅国竟公然闯入长生殿,当着病榻上李亨的面,将张皇后强行拖走。李亨目睹这一幕,“惊悸不知所为”,在极度惊吓中病情急转直下。当夜,李辅国缢杀张皇后、越王李系及亲信百余人,而李亨则在混乱中崩逝于长生殿,终年52岁,距其父玄宗之死仅十三日。
六、历史镜像:复杂多面的帝王评价
李亨的一生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矛盾与挣扎。其功绩与过失,在后世争议中始终交织:
中兴之功不可磨灭。在帝国濒临崩解的危局中,李亨以灵武即位重构了平叛的政治核心。他重用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联合回纥军事力量,仅用一年半便收复两京,遏制了叛军的扩张势头,为唐朝续命百余年奠定基础。经济上推行的榷盐法与货币改革,虽未能根治财政危机,却暂时缓解了军费压力。此外,他对藩镇的招抚策略(如任命田承嗣、李怀仙等降将为节度使),虽埋下割据隐患,但在当时实为维系统治的无奈之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决策失当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