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今晚怎么样?”应达问志平。
“她不值班,但是出不来。”志平叹息的说。
“不上班,我知道呀,这样吧,我以后把每个月的车间加班值日表给你一份,反正复印机过一下就出来了。”应达说完,望着志平笑。
志平点点头,这样他就可以清楚王欢什么时候在,什么时候不在了。只是老王什么时候出差,能明确知道就好了,但那是采购部的安排。应达只能当天从办公室里的派车单上知道谁跟谁货的车去哪里采购了,也没什么用呢?然而应达很乐观,他说:“兄弟,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应虽然年纪不大,但说话很有道理,也很乐观。志平和王欢的事他前前后后都了解,只听他分析到:“兄弟啊,我觉得你只要能在市区买一套房,以后也就不可能回去浮槎了,那么老王就不会有那么大反应了。”
志平问买一套房多少钱,一二十万吧?
“没让你全款。你听说过按揭买房吗?”
应答很认真的问志平,志平摇摇头不说话,但他最近经常听到这个词。应达不屑地说:“亏你还是个学财务的。只关注生产成本。来来,我给你说个故事。…
“说中美两国的老太太,累了一辈子,都有套房子。但两人的买房过程截然不同,美国老太太是20年前付了1/3的首付,剩下2/3是银行支付的。老太太每月支付银行本息,在临死前终于全部还清借款。而中国老太太就是一分一分的攒钱,临死前攒够了买房的钱,住了一天就去世了。
“在阴间两个老太太遇见了,看来都是知识分子,中英文自由切换,交流不用带翻译的。”
应达诙谐地说:“两人的对话很有意思。美国老太太:我终于还完账单,我无债一身轻地走了。中国老太太:我累了一辈子,终于买了套我自己的房,还住上了一天,这辈子值了!”
志平听的怦然心动,连声赞叹。这就是典型的中美两国文化不同的价值观,而在市场化的今天,显然美国的市场观念和契约精神,更让年轻人接受,于是志平两眼放光,说:“小应,你是一语点破梦中人啦,我完全可以换一个思路对待感情嘛!”
小应击掌称赞:“我就是让你换种方式处理目前的僵局,只要两人同心协力,有什么好忧愁的,看你这段时间的愁眉苦脸样子,真没劲。”
志平想到自己前段时间确实也因为短了现金而焦头烂额,却又不能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