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可以收割小麦、水稻4到6亩。
马拉摇背收割机出现的年代要更远一些,1960年的时候才在毛熊的技术上进行了本土化,比人工收割快5倍,但需要马来配合,日收可以达到20亩,还可以自动捆扎秸秆。
当然结构比快速割禾器要复杂多,含齿轮传动、曲柄摇臂、捆扎机构。
五齿轻便耘锄则是1962年的时候出现的,比手锄除草快3倍,还可以调节深度,结构也是比较简单的。
铁制五齿+可调行距支架就可以。
开沟器则是1959年为南方涝区研发,比起传统技术来讲能快上4倍,每日能排开水沟500米。
看着这一条条数据,李枭一个个都记录了下来,这些可都是好东西,把这些记下来后,为了防止没有遗漏。
李枭就又找了找,还真又被他找到了两款机器,一款叫做人力脱粒机,它可以换筛网适配小麦、为大豆脱粒,8小时脱粒2—3吨,能降低70%的成本。
还有一款叫做三腿密植耧,也是耧车的改良款,可以做到三行播种,每行行距在15—20厘,并且还可以进行调节,可以实现小麦密植增产10%—15%。
最后一款就是一个叫做“人力手动插秧机”的东西,这个半机械农具就要比其余的都要复杂了。
其结构包括了秧箱、分秧机构、插秧机构、行走装置等部件,秧箱的作用是用于放置秧苗,分秧机构则是为了将秧苗分离,插秧机构顾名思义,就是把秧苗插入田中。
这种机器不仅体积小,造价低,并且适应性还强,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地形,无论是丘陵、平原,还是山地都可以适应,此外他最快插秧频率可以达到120棵 / 分钟。
除了手动的以外,还有自动的设计。
像是其他半机械农具,到了后世大部分都被淘汰,想要看见实物,甚至还要去博物馆,但人力手动插秧机,直到后世还有售卖。
至于其他东西虽然过不了十年二十年就会被淘汰,但在这年代可不一样,都是好东西啊。
这也让李枭庆幸又好好查了查,否则这要错过这个好东西。
记录完毕,看了看时间,还没到10点,李枭就又查找起来机械农具。
这一次网上的信息,就要比半机械农具多了,机耕船、56型动力脱粒机、联合收割机、碾米磨面机、55型水田犁、机滚船、丰收牌T-737型打稻机、东风-2S机动插秧机等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