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准备考试吧。”
古代的科举之路艰辛,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试即童子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通过县试和府试,方能称为“童生”。乡试是省级考试,考中即为举人,每三年一次,于子、午、卯、酉年秋季八月举行,又称秋闱,第一名解元。会试则是全国考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进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辰、戍、未年间,
举子们汇聚京师,参与会试,时值春日二月,故又称春闱。
通过者被封为贡士,榜首则为会元。
殿试,或称廷试,紧随会试之后,由皇帝亲自主持,常以时务策为题选拔人才。
中选者分三甲,一甲仅三人,赐进士及第,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二甲、三甲则赐进士出身,统称进士。
科举制始于隋朝,一度被九品中正制取代,至唐朝科目繁多,含秀才、进士、明字、明法、明算、明经、童子、道举、一史等常设科目,外加制科与武科举,后者专为选拔武艺高强之士,前者则为特殊才能者设。
宋朝科举历经改革,日趋完善,北宋文化由此达至封建社会巅峰。
至明朝,科举制度已成熟,以四书五经为纲,内容限于儒学经义,题目取自四书文句,文章格式为八股,解析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
童试至殿试,犹如现代之小学至大学,步步艰难。
考生需熟读背诵四书五经,精通八股文,方能有望登科。
整个科举历程,自童试至殿试,历时三年一轮回。
“嗯,我定会竭尽全力!”
受到叶轩的鼓舞,解缙坚定地点头。
他原本以为出题古怪的考官定是个性情奇异之人,但叶轩的平易近人着实让他意外,心中的忐忑也减轻了几分。
解缙自信满满,自觉满腹经纶。然而,面对叶轩所出的考题,他不禁有些自我怀疑,这些真的是普通科举所需的吗?
明朝科举重儒学经义,而非天文地理算术等偏门学问。尽管解缙才华横溢,但也仅限于儒学领域。
“年后便是童试,紧接着是乡试、会试和殿试。”
“会试时,说不定叶轩大人还会担任主考官……”
望着眼前的叶轩,解缙暗下决心,若遇叶轩出题,天文地理算术等题他必须掌握。时间尚充裕,除夕之后,他即刻回乡苦读,誓在会试前精通这些学问,届时即便叶轩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