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知识技术的深度细分,现代社会形成了高度分工的生产体系。
官方已经算是拥有最完整的生产体系的势力了,但是也并不具备全产业的生产能力。
技术并不是核心问题,一般的生产技术资料总是能找着的,也不缺各种技术、管理人才。
但是场地、原料、工人等各方面还是有很多的制约。很多低端的、污染大的、需要较大场地的产品或原料还是需要各个民间避难所来做配套。
今时不同往日,官方对民间避难所的态度也一直在调整,扶持怕尾大不掉,太阿倒持。压制又会影响发展速度和居民的生存几率。
在对外的联系通道打通后,不管内部是不是存在一些竞争关系。
但是原本被困居一隅的官方势力,通过交通网络被整合到了一起,行事风格也变的更自信和大胆了。
在沿海一线战略防御,二三线生产建设这一大背景下。
实力大增的官方避难所对各个民间避难所由“规范”发展,转为了支持和绑定。
黑市的重开,是多方博弈的结果,也是为了刺激各个避难所之间的互通有无。
刺激需求的同时,也让各个避难所主动的投入资源,去发展生产体系。
虽说名字还叫黑市,只不过是借用了这些大型民间避难所的名头,便于实验性的放开管制,进行自由交易。
背后餐桌上的,还是各区避难所的管理层。
各个工厂的部分产出,通过民间避难所的渠道进入黑市,供各避难所和居民进行交易。
大部分的收益最后还是回到了他该去的地方,只是掌控的人换成了榕城本地。
这里面的弯弯绕绕还是张魁和闫学文回岚山城休整的时候和方大宝说的。
他们从黑市交换了一批服装、鞋帽集中送了回来。
岚山城地下基地的生活环境虽然还可以,但是毕竟已经过了大半年。
成年人还好,小孩子长得快,又调皮,衣服要么小了,要么破了。
方大宝之前在第八区看到很多上学的小孩衣服都打着补丁。
特意叫张魁他们低价进了一批回来,准备在体育公园开几个服装店,供给基地的居民。
如果是在天灾降临之前的某小商品之都,这些玩意拿箱子装着,论斤卖。
但是现在么,没有,那就是真没有,拿什么换都换不到。
“所以官方要求所有交易都必须使用交易点,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