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却成功逃脱了政府的追捕,现已流亡至瑞士、西班牙等国。
对此,总统德夏内尔震怒不已,罕见地发了大火,质问情报与安保到底在干什么,随后才勉强平息怒气,长叹一口气。
毕竟,那三人如今已被世人视为有勇无谋的懦夫,过往苦心经营的政治影响力也如泡影般消散殆尽。
而此刻,德夏内尔与法兰西政府真正忧虑的对象,并不是那三位逃犯。
咔嚓、咔嚓咔嚓!
“拉·罗克先生!”
“拉·罗克先生!请看这边!”
在沙龙暴动的风波之后,弗朗索瓦·德·拉·罗克反倒意外成为法国极右派的新星与偶像。
即便政府极力封锁消息,他在政变中发表的演说与一举一动,仍登上了报纸与杂志,迅速传遍全国,可见其声势之盛。
当然,政府并非坐视不理。
他们也早已意识到,任由拉·罗克继续活跃,无疑是巨大的隐患。
因此,1922年11月30日——
距离沙龙暴动不过区区一月,巴黎高等法院便火速开庭,审理叛乱主谋弗朗索瓦·德·拉·罗克一案。
以法国第三共和国一贯的拖沓行政效率而言,这次可谓是异乎寻常的迅捷。
庭审当天,手持相机的记者与巴黎市民蜂拥而至,挤满了位于西岱岛上的法院大楼,只为一睹拉·罗克的命运走向。
不过,巴黎市民对拉·罗克的态度却如当前政界的激烈争论般分裂为两极。
“真正的罪犯在爱丽舍宫,为什么爱国者拉·罗克反而要受罚?”
“拉·罗克无罪!”
“拉·罗克,我爱你!”
支持拉·罗克的民族主义者、保守派知识分子等右翼群体高声疾呼他的清白,
“策划政变的人凭什么说无罪!”
“拉·罗克是妄图颠覆共和国的恶棍,判他死刑!”
“拉·罗克,送上断头台!”
而进步派知识分子与市民们则坚决要求将他送上刑场,为叛国之罪赎清代价。
但,拉·罗克被判死刑的可能性,几乎可以说是零。
因为,时任总统保尔·德夏内尔,是个坚定的反对死刑主义者。
事实上,自他担任总统以来,法国第三共和国极为罕见地未执行过一例死刑。
况且,比起理念问题,德夏内尔更清楚一件事:他绝不能让拉·罗克成为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