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升任首相后,每日兢兢业业处理国事,从不畏惧权贵,秉持公正之心向皇帝进言献策,只要是他提出的合理建议,宋仁宗没有不批准的。满朝文武,无论职位高低,无一不钦佩敬仰他。就算那些过去与他有过节的人,此时也对他无可奈何。
一天,包拯退朝后回到开封府,走进书房,亲自写了一封信,让包兴准备一份丰厚的礼物,另外带上三百两银子,挑选了一个办事得力的差役,派他前往常州府武进县遇杰村,聘请南侠展熊飞;包拯又写了一封家书,让差役一并带去。差役刚走不久,值班的头目就跪在地上禀报道:“启禀相爷,外面有一男一女,口口声声喊着冤枉,前来申诉。”包拯当即吩咐击鼓升堂,将两人带到堂上。
包拯看到这对男女都年约五旬,先让衙役把老妇人带上来。老妇人上前跪下,哭诉道:“民妇杨氏,丈夫姓黄,早已离世。我膝下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金香,小女儿叫玉香。我小女儿原本许配给赵国盛的儿子为妻。昨天他家来迎娶,女儿出嫁,我心里难免伤感。可等女儿走后,我发现大女儿竟然不见了。我赶忙四处寻找,找遍了所有地方都不见人影,急得我都不想活了。老爷您想想,我一个寡妇,一辈子就指望两个女儿。原本想着等两个女儿出嫁,女婿能像儿子一样照顾我。现在大女儿丢了,也不知道去了哪里。我又着急又伤心,正哭得厉害的时候,我的亲家赵国盛找上门来,说我用大女儿顶替小女儿,和我不依不饶。我们争执不下,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求老爷为我们做主,帮忙找找我的女儿。”
包拯听完,问道:“你家平日里可有经常往来的亲戚朋友?”杨氏回答:“别说亲戚了,就是街坊邻居,平日里没事也很少往来,我一个寡妇,日子过得孤苦伶仃的。”说着说着,又哭了起来。
包拯吩咐衙役把杨氏带下去,再把赵国盛带上来。赵国盛上前跪下,说道:“小人赵国盛和杨氏是亲家。她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丑,小女儿长得俊,我给儿子定的是她小女儿。可娶回家一看,竟然是大女儿。我赶紧跑到她家,质问她为什么要掉包。没想到杨氏反倒不依我,说我把她两个女儿都娶走了,欺负她是个寡妇。实在没办法,只能来求老爷您给我们评评理。”包拯问道:“赵国盛,你能确定娶回家的是她大女儿吗?”赵国盛说:“怎么会认错呢?当初她丈夫还在世,两家没定亲的时候,我就见过她两个女儿,大女儿长得很丑,小女儿很漂亮。因为我喜欢她小女儿,才给儿子定了这门亲事。那个丑的,我肯定不要。”包拯听后点了点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