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导演了风波亭这种千古奇冤。
他大爷的坑了多少人。
下一位跟蟋蟀有关系的名人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了,这位也喜欢玩蛐蛐被文人讽刺成“蟋蟀天子”,不过他这一生最大的污点恐怕就是废后和那个出国留学的儿子吧。
到了清朝时期坊间传言说,慈禧太后派人到全国各地采买蛐蛐,一行收获颇丰,但是走到山东宁津的时候,马车翻了买来的蛐蛐都跑了,这下宁津直接汇聚了全国蛐蛐的精华,成为了全国最好的蛐蛐出产地。
自1991年第一届宁津蟋蟀文化艺术节举办以来,来自五湖四海的蟋蟀文化爱好者,极大的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链。
等姜川讲完这个故事,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是自己的该多好。
很快就有人发言,“这别人家的办法好是好,但是咱们没接触过,能行吗?”
“这个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成本低,编点笼准备点罐子就行,剩下的晚上抽点时间抓就是。”
“要是运气好的话,说一夜暴富有些夸张,意外之财还是有可能的。当然了我们最重要的目的还是提高游客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只要大家喜欢,哪怕是纯玩,不也能给村里带来人气嘛。”
“至于人家的模式和思路的话,我八月十五之前打算回家看看,到时候可以顺便去一趟,找人问问。”
就这样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然后分派下去几个人负责一摊。
—
等众人各自回家以后,许伯却是把姜川给叫了过去。
“你是不是有什么想要说的?”
“咱们南山村能走到现在,说到底是一股新鲜感在支撑,哪怕引入了其他三个村子的支持,但总有消耗光的一天,到那时情况可想而知。”
“当然了我们也可以抄一些别人的,不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终究要走出自己的路,否则终究是昙花一现。”
“但我们的特色在哪里?或者怎么赋予村庄这种特色?单单凭借现在我们这些人可能无法做到。”
“所以我是想建议以村里的名义跟上面申请扶贫干部的,但看着几位村长的样子,还是没能说出口。”
这里要说下在上个世纪很多的地方,哪怕是村长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的。有些是德高望重,有些本身就是村中一霸,有的直接就是族长。
在这样的地方宗族观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