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打通地下室的时候,一眼看到了毗卢遮那佛,之后下到金属栈道,也见到过一次。再之后突然不见了,胡天一直没当回事,直到再看到毗卢遮那佛,他才想起这件诡异的事。毗卢遮那佛一直在栈道正中,十字路口的位置,身体也是五方佛中最大的,和地底底穴一个高度,几乎占了洞穴三分之一,这么大的体积怎么会说不见就不见了?
“刚才毗卢遮那佛在哪里,为什么我们看不到他?”
“我也在想这个问题,洞穴里大诡异,解释不通的地方太多。不过我相信,我们继续往前走,很快会知道答案。”
元贞是很严谨的人,没有确切证据前是不会随便说出猜测的。胡天相信他已经有了答案,只是现在没到说的时候。
“我知道我们遇到了什么事,荷兰艺术家埃舍尔在1960年画了一幅画叫《上升与下降》。画中人们在相连的楼梯上行走,有人看似在爬楼,有人看似在下楼,但整体形成了一个循环的、不符合现实逻辑的空间,呈现出视觉错觉和矛盾空间的效果。我们现在的空间重叠了,在上层空间看不到下层空间。”
雨果一路上也没说话,直到现在才拿出他的大聪明,分析的还很有道理。胡天在上面确实看不到下面的栈道,在下面虽然能看到上面的栈道,但栈道之上的空间仿佛消失了。手电光照上去,像照到一堵黑色的墙。
“你的意思我们遇到了视角悖论,就像埃舍尔的画里一队人顺时针永远向上爬,另一队人逆时针永远向下走。但实际上,他们都在同一平面上无限循环,既无法真正上升,也无法真正下降。”
胡天曾经研究过这种称为 “彭罗斯阶梯”结构,最早被由数学家罗杰·彭罗斯提出,是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几何图形。胡天曾经玩过的游戏《纪念碑谷》和《无限回廊》都是致敬埃舍尔的视觉悖论。雨果不认为刘置的栈道有问题,而是遇到了视角悖论。
“雨果说的有道理,《上升与下降》不仅是艺术杰作,更是数学,哲学与视觉心理学的交叉点。它挑战了空间的绝对性,是在告诉我们,认知的边界,或许正是创造的起点。《华严经·梵行品》中提到过,初发心时,便成正觉。三世一切劫,解之即一念。这正是说世间的一切,虽然错综复杂,但总有交叉点,重叠处。”
无贞绕了半天艺术,数学,哲学。最终又回到心性上,他所有的话基本都是这样,归有个让胡天意想不到的归处。上不见下,上不见上的栈道,利用的只是物理现象,和心性又有什么关系?说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