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看到寒潭边新落成的电池回收基地,那些将退役电池转化为山林肥料的智能设备,终于露出了认可的微笑。会后,欧盟环境专员主动握住陈风的手:"这才是真正的绿色科技。"
产能问题在老周的工作室迎来突破。老人盯着父亲遗留的齿轮模具,突然用放大镜对准电池外壳的散热孔:"你爸当年在农机站试过雪花状散热纹,说能让金属疲劳度降低 15%。" 他在废纸上画出的纹路,竟与空间系统推荐的优化方案完全吻合。
"周叔,您当年和我爸是不是发现了寒潭水与金属的共振规律?" 陈风看着老人颤抖的笔尖,突然意识到,空间系统的技术馈赠,从来都是对父辈探索的具象化呈现。
首批符合欧盟标准的电池抵达鹿特丹港时,姜雪正带着安保团队排查可疑船只。她站在货轮甲板上,看着集装箱上的 "中国芯" 标识在夕阳下闪耀,忽然听见水下声呐传来异常震动 —— 那是黑狼重工的潜艇试图切割电池舱的声响。
"启动电磁屏障。" 陈风的指令通过卫星传来,吊坠的光雾在海面下形成保护罩,让对方的切割设备当场短路。当海岸警卫队赶到时,潜艇外壳上还粘着寒潭特有的蓝色水藻,成为黑狼重工蓄意破坏的铁证。
新能源汽车的全球发布会选在寒潭边的露天广场。当陈风按下启动键,搭载 "寒潭芯" 电池的车队亮起车灯,光束倒映在水面,与矿脉的蓝光交相辉映。直播镜头扫过后山的智能化回收基地,各国记者惊叹于 "从矿石到电池再到肥料" 的完整闭环。
"现在,我要向大家展示寒潭的终极馈赠。" 陈风推开玻璃门,露出隐藏的实验室 —— 那里停放着首辆完全由寒潭资源打造的概念车,车身采用永磁矿与碳纤维的共生材料,车顶的太阳能板能自动吸收寒潭磁场能量。
"这不仅仅是一辆车," 他抚摸着车身上自然形成的冰裂纹路,"而是人类与自然共振的结晶。当我们学会倾听大地的声音,技术就不再是冰冷的齿轮,而是与万物共生的和弦。"
发布会结束时,老周将父亲的旧扳手挂在概念车的后视镜上。金属碰撞声中,陈风仿佛听见父亲在耳边说:"小风,齿轮要转,但不能碾碎花草。" 这句话,正是空间系统与人类智慧结合的终极密码。
深冬的寒潭再次结冰,却挡不住水下矿脉的律动。陈风站在新落成的生态博物馆里,看着展示柜中父亲的图纸、老周的扳手、第一块活塞环和 "寒潭芯" 电池,忽然明白,所谓的重生奇遇,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