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的人,有了大变化,都是每个村或者是相邻几个村,公办村学的学正亲自出马。
所谓村学学正,就是小学校长。
陈平安推行新的科举制度,可是在大半年前,就已经在准备了。
陈平安在龙国全国总共提前建设好了四十多万座公办村学。
这些公办村学,每一个都可以辐射相邻的几个村子。
每个村学里,陈平安也都安排了学正以及少许教书先生。
这些村学里的学正和教书先生,以后就是村学教书的主力。
当然,他们以后也是陈平安把《龙国日报》宣传到村的终端力量。
正是因为有着陈平安的提前安排,科举制度改革的大风才可以瞬间刮遍全国各地。
新科举制度公布后,在龙国的各个阶层中引发了强烈的反响。
在偏远乡村,寒门子弟们奔走相告,眼中满是希望的光芒,以往,他们因家境贫寒,读书识字都是奢望,更别提通过科举改变命运。
如今公办学堂免费敞开大门,提供学习机会,让他们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年轻的学子李明,家中世代务农,虽有读书天赋却只能望学兴叹。
得知新科举制度后,他兴奋得彻夜难眠:“这是老天爷给咱穷人的机会啊!以后我也能像那些富家子弟一样读书考功名,为家里争光,为国家出力!”
他迫不及待地前往村里的公办学堂报名,准备刻苦学习,将来也能出人头地。
与寒门子弟的欢呼雀跃不同,士绅阶层却一片哗然,许多人忧心忡忡。
家族中那些年龄偏大却仍未取得功名的子弟,如今被年龄限制挡在了新科举大门之外。
一位士绅老爷在家中大发雷霆:“这新制度简直是断了我家儿孙的前程!以前还能指望多考几次,现在倒好,年龄过了就没机会了。”
当然,陈平安也没有彻底堵死这些多年来一直死读书人的当官梦,三个月后的龙国第一次恩科,就是一场没有限定年龄的科举,也是龙国最后一场不会限定年龄的科举。
正是因为如此,士绅阶层虽然都在抱怨,但终归是没人敢带头闹什么幺蛾子的。
毕竟,皇帝都给机会了,而且皇帝可是还说了,这次恩科录取的数量不低于10万人。
如此庞大的数量,绝对是前所未有的。
以江西为例,崇祯年间共举行了7次乡试,总录取人数为755人,平均每次约108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