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王朝在农民起义风暴过去之后,大贵族官僚地主的元气逐步恢复,代表他们利益的司马懿父子正是适应这个趋势,窃取了魏国的军政大权,用血腥的屠杀排除异己。
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终于代魏自立,暂时统一了中国,史称西晋王朝。西晋统一之初,暂时呈现过一些安定的现象,却酝酿着更大的动乱。
司马炎集团都是一些腐败透顶的人,他们阴险毒辣,极端荒淫无耻、奢侈腐败。大贵族官僚的特权无限扩张,对人民的压榨急剧加深,田赋加重了一倍,户调也加重了一半。
他们实行的门阀制度和分封制度,使他们世代把持朝政,享受各种特权,豁免租税,兼并土地,掌握兵权。而贫寒出身的人,根本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最终导致争权互攻,引起外族入侵,造成历史上空前的民族灾难。
西晋王朝覆灭后,一些大贵族官僚逃亡到江南,和南方的豪绅贵族一起,推司马睿为皇帝,建立起偏安南方的东晋王朝。
东晋王朝的阶级本质和西晋没有区别,对人民的剥削更变本加厉。大贵族官僚们的生活更奢侈腐化,政治上的特权更加膨胀。
他们不但拼命压榨人民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且经常火拼,不断爆发内战,使人民遭受更多浩劫。最后军人出身的刘裕掌握了大权,结束了东晋王朝的统治。
从西晋建立到东晋灭亡的一百多年间,虽然产生了左思、刘琨、郭璞、陶渊明等杰出和优秀的诗人,但形式主义和玄言诗的逆流却长期炽盛。当创作方面处于形式主义逆流统治的时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也自然会受到影响。
魏晋民谣
1)《吴孙皓初童谣》
原文: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宁还建业死,不止武昌居。
释义:
童谣通过反对孙皓迁都一事,表现了人民对封建暴君的愤怒和反抗。
注释:
1、吴:指三国时孙吴。这首童谣见《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孙皓(hao浩音):是孙权的孙子,淫乱暴虐,最后投降晋,是东吴末代国君。
孙皓即位第二年由建业迁都武昌,横征暴敛,要下江人民沿长江逆流而上,运输物资,供他挥霍,人民不胜其苦,怨声载道。这首童谣就是人民对迁都的怨怒之声。
2、建业:今江苏南京市,是孙皓迁都前的旧都。
3、武昌:今湖北鄂城县,孙皓于265年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