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时期的作家—4
3、曹植
小传:
曹植(192—232年),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他年轻时就很有文学才华,颇为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世子。及曹丕、曹睿相继为帝,备受猜忌迫害,忧愤而死。
他前期的诗多表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向往建功立业,也反映了战乱和民间疾苦。后期则多反抗迫害和表达怀才不遇的愤懑,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但有一些歌咏贵公子享乐生活,和表现追求长生永寿思想的作品,则是他诗歌中的糟粕。他的诗流传的约八十多首,以五言为主。
大都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语言精炼,情感热烈,慷慨动人,在建安文学中成就较高。有《曹子建集》。
主要着作:
1)《送应氏》
原文: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释义:
这首诗描写了洛阳遭董卓之乱以后的荒凉景象,寄托着诗人对当时战乱的无限感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译文(略)
注释:
1、送应氏,是曹植于211年(建安十六年)随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送别应玚、应璩兄弟所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北邙(mang忙音):山名,即邙山,在洛阳城北。山上有很多汉时王公贵官陵墓。 阪:同“坂”,山坡。
3、这句说,190年(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的宗庙宫室全部焚毁。
4、因距洛阳被焚已21年,所以有“垣墙顿擗”、“荆棘参天”的景象。顿:倒塌。擗:崩裂。参天:高可接天。
5、耆(qi其心):老,六十曰耆。 耆老:泛指老人。
6、侧足:侧着身体走路。 畴:耕种过的田。 田:作动词用,耕种。
7、中野:旷野之中。
8、“我”字从“游子”两字来,游子指应氏。应氏或许曾家住洛阳。 平常居:或作“平生亲”。
9、气结:因悲哀而气郁结。
2)《赠白马王彪》 并序
【原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