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只有通过广大群众的长期社会实践才能产生,单凭一个人的才智是创造不出来的。仓颉可能只是古代整理或颁布文字的一个代表人物。
在文字产生之前,我国祖先曾经用结绳、契刻和图画等方法,来帮助记事和交流思想。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多年前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雏形。
后来,这种图画越画越简单,逐渐脱离了对具体事物的描绘,变成了一种抽象的符号——象形文字。象形文字就是最原始的文字。
史学界较通行的意见,认为我国文字“在人民中的萌芽”,即象形文字的出现,是在6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而形成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则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后期。
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和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钟鼎文”(又称为“金文”),其中有很多字就是象形文字。例如甲骨文和钟鼎文的“鱼”字和“马”字,就是典型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已经比较复杂,成为能够完整记载人类活动的文字体系。现已发现多达3000多个字汇,包括名词、代名词、动词、助动词、形容词等几大类,还能组成长达170多字的记叙文。
甲骨文所记载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商朝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还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
最早发现甲骨文的,是清末的着名金石家王懿荣,于1899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的龟甲和牛骨上,他看到有“行列整齐、非篆非?(非大、小篆)”的古文字,确认这些就是“甲骨文”。他一共收集了1000余片甲骨片。被认为是研究甲骨文的第一人。
之后,有许多人收集和研究甲骨文,并对殷墟墓葬的甲骨进行了多次发掘。至今,我国国内已收藏甲骨共9万余片,分散在24个省、市,39个城市。
1979年由郭沫若任主编、胡厚宜任总编辑的巨着《甲骨文合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共选收了4万多片有价值的甲骨,进行分析研究。
“甲骨学”现已成为大学的一个专业,一门新兴学科,每年都有学生学习这门专业,研究有关甲骨文的知识和识别技能。
“甲骨学”并已成为国际性的一门学问,英、美、日、法、加拿大等国,都有一批甲骨专家,出版了有关甲骨和殷商史的专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