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地(今河南安阳市西北五里小屯村,北面洹河两岸及附近一带),故又称殷或殷商。直至最后一个商纣王,273年没有再迁移过都城。商朝灭亡之后,几经时日变成废墟,故称这里为殷墟。
清朝时在殷墟发掘出了刻有契刻符号的甲骨,并确认是商王室的遗物。后经查证,这些刻在甲骨和兽骨上的契刻符号,即“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商朝的中原人民使用的古文字,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直到现今,殷墟仍是中国文明社会初期,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在殷墟陆续发掘出了商代的宫殿、宗庙、王陵,贵族和平民的墓葬、祭祀坑、作坊等遗址,还出土了用青铜、玉石、骨蚌等制作的礼器,和生产、生活、作战的用具。
这些考古成果,证明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大国——商朝,已经具有了相当发达的文明程度,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都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当时的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已普遍使用木、石和蚌类制成的农具,并开始用青铜制造农具和生活用品;黍、麦、稷、稻、粟等,是当时种植的主要农作物。
商朝的畜牧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猪、马、牛、羊、鸡、狗,已是常见的驯养家畜,连大象和骆驼也能驯养。
打猎、捕鱼用上了许多新的技术和方法,例如,用暗箭、陷阱、狗追、骑马、火烧等方法捕捉野兽;用渔网、弹丸、钓钩等方法捕鱼。
青铜的冶炼、铸造技术,陶、石、玉器的制作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和改进;其生产规模有了很大的扩展;并已脱离农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生产部门。
尤其是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技术水平和繁多的种类,都达到了新的高峰;青铜已用于制作日常生活用品,祭祀用品,生产工具和战争武器。青铜制品的形制精巧,花纹美观,工艺精湛。其代表作是着名的“司母戊”大方鼎(一种祭器),重1700多斤,是全世界最古老、最重、最大的青铜器。
商代后期的城市建筑也达到了新的水平,规模大而完整,其宫殿建筑不但规模宏大,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进步和发展都是广大奴隶辛勤劳动的成果。
另一方面,商朝成汤之后的王和奴隶主贵族,都对被压迫的奴隶采取了暴力统治,他们有一套完整的官僚统治机构,有镇压奴隶反抗、维护奴隶主权威的监狱和军队组织;还迷信鬼神,利用鬼神作为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小主,这个章节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