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奉亲队伍入了皇宫文德殿,稍后,皇帝驾到。
皇帝戴通天冠,着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的绛纱袍,皂白色衣领、衣袖、裙裾,白罗方心曲领,白袜黑鞋,佩戴玉绶。
一番繁琐的礼仪程序过后,帝、后拜天地行大礼,在皇宫内赐宴群臣。
皇帝大婚,举国同庆,勿需一一道来。
倒是其中有个细节值得细品,据说是日高太后告诉皇帝说:“得贤内助,非细事也。”
这既是对孟皇后的赞赏,又是对皇帝的告诫。
意思是高太后至少在皇帝大婚时精神头是不错的,这于某一部分臣工而言是大好事,其意义甚至大过皇帝大婚本身。
这段时间,因宋国皇帝大婚,夏人也停了刀兵,甚至还遣使来贺。另外,大辽、高丽、交州、真腊、大理、大石、回纥、于阗及南蛮诸番国也悉数遣使拜贺。
怎么看,皇帝大婚带来的都是正面利好消息。
至于皇帝大婚即算成人、究竟是高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还是皇帝亲政,满朝臣工极默契的选择了暂时性遗忘。
作为低品级京官的王棣自是没有资格去参加皇帝大婚赐宴,只作为旁观者看着这场盛景。
宋代在京服职的文官,按其官阶分为京官和升朝官二等。唐代从宰相以下在京师做官者,均称之为“京官”。其中常能朝见皇帝的称为“常参官”,此外称为“未常参官”。宋代的京官含义又有不同,仅指不常参的低级文官,实际类似唐代的“未常参官”。这类京官的寄禄官,宋初有秘书省的着作佐郎、大理寺丞以下到秘书省校书郎、正字、将作监主簿等。神宗改革官制,自下而上有承务郎、承奉郎、承事郎、宣义郎、宣德郎(徽宗政和间改称宣教郎)等五阶,其官品为从八品、正八品和正七品。宋代初年,由吏部主管京官注授差遣事宜。太宗时设差遣院,与升朝官一起,由差遣院委派差遣。神宗改制后,废除京官之称,规定在法律上和一般公文中都称“承务郎”以上,不过时俗仍沿旧习称京官。
唐代的常参官在宋代称为“升朝官”。这是对可以朝见皇帝和参加宴坐的中、高级官员的总称。大宋前期,文臣自太子中允,武臣自内殿崇班以上均为升朝官。神宗改革官制后,文臣自通直郎到开府仪同三司,武臣自修武郎到太尉,为升朝官。又改侍从官以上官员每天赴垂拱殿朝见,称为“常参(日参)官”;朝廷各司的朝官,每五天一次赴紫辰殿朝见,称为“六参(每月六次)官”;另一种是每逢朔(初一)、望(十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