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秩序非常混乱。仍是真宗,咸平四年八月,“上观稼北郊,宴射于含芳园。都人望见乘舆,拚跃称万岁”。开封市民看到皇帝的乘舆,只是欢呼雀跃,而不是惶然跪倒。
行揖见礼罢,一个清亮的声音响了起来:“今日为国抡才,群贤毕至,联心甚慰,天下英才尽入联彀中也。”语调轻快,隐隐有雀跃欢喜之意。
王棣坐在第一排,入座时飞快地向上望了一眼,皇帝好年轻,朝气蓬勃的脸庞上仍有些许稚嫩,只是身形削瘦了些,显得营养不良。其时,皇帝恰好将目光投了过来,明亮清激,充满希冀。王棣没有躲闪,静静的与皇帝对视了须臾方落座。
赵煦在龙椅上坐了下来,压下心头的蠢蠢欲动,这可是他首次单独主持殿试,帘后无人,心头轻快呀:“李阿公,开始吧。”
李宪躬身答应,将黄帛卷轴递与身前宦官:“童贯,宣读圣题。”
王棣心下一凛,忍不住向上瞥了一眼,见是一个三十出头的内宦,样貌很是“与众不同”。此人三十多岁,身材高大魁伟,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颐下居然生着胡须,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根本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王棣晓得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大概才与寻常内宦大不同。
童贯打开卷轴,声音宏亮,贯透大殿:
“尝闻汉兴四十余年,孝文专用德化,遂能移风易俗,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至刑措。章帝继建武永年之政,事从宽厚,人赖其庆,郡国所上符瑞,合于图书者数百千所……”
宋代殿试策问的题目一般由皇帝亲定或由翰林学士、知制浩等官员奉命拟定,然后呈皇帝御批后执行,基本都是以皇帝的口吻向考生发问,直接反映了皇帝的意志。以提问者动机和目的划分,策问主要有以下几种:放低姿态,礼贤下士;直陈弊政,广开言路;陈时事现状,寻经世之才;抒发内心,寻求共鸣。
这道策问题便是如此,借陈述汉文帝和汉章帝的治下面貌,来表达渴求盛世之治的愿望。不一定是寻求实实在在的方略,更多是想从考生回答中得到情感上的共鸣。
少年皇帝首次主持殿试,出的策问题倒是中规中矩,这样的题目并不难答。
对于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考生来说,掌握策文的格式来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在策文中既要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又要对皇帝及朝政进行歌颂和赞美。说白了就是让皇帝觉得你既有真才实学,又对他非常的欣赏和尊重。因字数有限,所以其中的尺度分寸不宜把握,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