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后,社部印发了一本册子,里面刊印了部分今科取中进士的应试答题,王氏四人悉数在列。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王棣的经义问答及论、策犹如鹤立鸡群,与其他贡生拉开大大的距离,望尘莫及也。至于那道策问题,一干新党弟子绕来绕去的,多半是写的花团锦簇却又言之无物,但前面两场经义及论题俱是令人挑不出毛病,取中也算是令人信服。
而王棣当为翘楚,身为《论语集注》的作者,经义题自然是小菜一碟,且答出了新意,写出了高度。
三场的论文“试论‘士为知己者死’”更是叫人叹为观止。
豫让者,忠义之楷模也。其乃战国晋人,为晋智瑶(即智伯)的家臣,赵、韩、魏共灭智氏后,曾入赵襄子宫中刺杀襄子,被俘获。后豫让改名换姓,以漆涂身,吞炭使自己变哑,改变形象,谋刺赵襄子,又被捕,伏诛前,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三跃呼天击之,遂自杀。
“门客家臣义莫俦,漆身吞炭不能休。中行智伯思何异,国士终期国士酬。”
“士为知己者死”之典故便出于此。
可是王棣对豫让的评论,却别有卓见,既深于司马迁的认识,又无矫枉过正之偏颇。在他看来,真正的忠臣烈士应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具有改治远见,敢于犯颜直谏,防患未然;而不应计较个人恩怨,或在祸患发生之后,凭血气之勇,怀死名之义,以沽名钓誉。据实说理,剖析透彻,评论抑扬得体,颇有见地,文章层层深入,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这样的文章,反其道而行,却也更具冲击力,更令人顶礼膜拜。两相映衬,有那脑子里转的快的在想,许是这篇论文已是让刘待制引为至佳,他的脾性不正如是么?
再说说那个坑……那道策问题,王棣显然是避重就轻甚至是偏题而答的,但那篇“正气歌”实在是叫人热血喷张、情难自已。
全诗先以“天地有正气”发端,然后层层陪衬,突出“时穷节乃见”。之后再历举“哲人”事迹证明“时穷节乃见”。此诗篇幅宏大而主旨突出、脉络分明。浩然正气直贯全篇,故历述古人事迹和己身遭遇而无堆砌之感。先写古人而后写自身,并表明“时穷节乃见”的古人正是自己的楷模,表现出他的浩然正气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沃壤之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种五言诗,容易写得平板拖沓,但这首诗却以其慷慨悲壮拨人心弦,使读者倍受感染。这主要是诗人充塞胸中的浩然正气流溢其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