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结果后来才发现,原来是隔壁肉铺的老板在背后使坏。”
一名茶客愤愤不平地说道。
“可不是嘛!这种匿名告发最容易被人利用,制造冤假错案。
”另一名茶客附和道。
这时,一名身穿短打的后生端着茶壶走了过来,插嘴道:
“听说昨天京兆府把那套钉指的刑具给烧了,那烟飘了整整半条街,就跟过年放鞭炮似的。”
众人闻言,纷纷露出欣喜的神色,似乎对这一举措颇为满意。
而在皇宫的紫宸殿内,李治正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奏报,他的手指停留在一份来自江南道的折子上,若有所思。
上面说当地县令用灌辣椒水的法子逼供,害得个老实农户疯了,如今那县令已被解职。
他拿起朱笔,在旁边批了个 “查” 字,笔尖的朱砂滴在纸上,像个小小的血点。
侍立的许敬宗低声道:
“圣人此举,可安民心。”
李治没抬头,只是把折子推过去:
“让刑部把历代酷刑汇编成册,烧了。”
县衙的公告栏前,百姓们挤着看新贴的诏书。
识字的秀才念得声高:
“…… 匿名书者,言非实名,事多虚妄,徒乱视听,自今禁绝……”
穿粗布衣裳的老汉们点头,一个挑着菜担的汉子笑道:
“这下好了,谁再想背地里害人,没门了!”
他去年被人匿名告偷了官仓的粮,挨了二十板子,至今后腰还疼。
刑部的小吏们在清点刑具。笞杖按尺寸码好,徒流的文书分类归档,那些月牙铲、老虎凳之类的东西,被统一搬到后院,等着午时当众销毁。
年轻的小吏赵全蹲在地上数铁链,链环磨得他手心发疼,想起刚入衙时,老吏教他 “不用狠刑,犯人不招”,如今看来,那些话都作了废。
午时的鼓声响起时,各州府的刑场燃起了火堆。
刑具扔进火里,发出噼啪的声响,铁水顺着砖缝流下来,像条暗红的蛇。
围观的百姓们没人说话,只看着火苗舔舐那些冰冷的铁器,直到它们变软、变形,最后成了堆黑红色的疙瘩。
有个老婆婆对着火堆合十,她的儿子十年前被屈打成招,死在牢里,那时用的正是这种烙铁。
李治在御花园散步,见园丁正修剪桃树。
去年冬天,有匿名信说园丁私通废太子,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